- 相关推荐
五年级成语故事15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成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还记得都学过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成语故事1
负隅顽抗
出处《孟子·尽心下》
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迫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介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博,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五年级成语故事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想象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学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明白“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并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下列字词:
(1)鼓—— (2) 方—— (3)志—— (4)善哉—— (5)巍巍——
(6)少选—— (7)洋洋—— (8)破琴—— (9)绝弦—— (10)复——
2、收集有关朋友、友谊方面的诗句、名言 3、有条件的查找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读“知音”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大人有大朋友,小孩有小朋友,请你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学生交流)
2、“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以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3、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板书 26、高山流水
二、疏通课文,初识“知音”
1、学习古文首先要读准、读顺,自己先读读看,试着读出节奏来。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再读: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回顾疏通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每一句;联系译文矫正自己对古文的理解;同学交流讨论。
4、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轮讲、补充)
5、班级交流
6、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7、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是当时的琴师。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 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探究文本,感受“知音”之喜
1、一个是晋国赫赫有名的琴师,一个是楚国山野砍柴的樵夫,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呢?(交流:音乐)
2、用~~~线画出两人弹琴、听琴的句子。(学生交流、板书) 志在高山 巍巍乎若泰山 志在流水 洋洋乎若江河
3、想像乐曲内容:伯牙弹琴除了想到“高山”、“流水”之外,他还会弹奏哪些景色呢?
(学生交流:鸟语花香、清风明月、森林大海等)
A、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出示内容)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学生: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 )。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学生:善哉乎鼓琴!( )乎若( )。
B、同桌对说 出示参考词语:依依杨柳、皎皎明月、淙淙流水、萋萋芳草、皑皑白雪?? 4、想像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心理活动。伯牙与钟子期本不认识,他们在江边是偶然相遇,所以——(出示) 当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时,钟子期暗暗赞叹: 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伯牙暗暗惊讶:当钟子期听出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伯牙暗暗欣喜;
5、根据刚才的练习,自己完整地想像当时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时的情景。
(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各自想什么等)
(1)同桌对讲
(2)全班交流抽1~2个复述,其他点评
四、拓展深入,感受“知音”之痛
1、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钟子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他要好好地听先生的琴声。,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呀!
2、伯牙来到墓前,此时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出示)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3、伯牙见到众人听琴的摸样,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交流:愤恨、痛苦、哀伤、觉得世上再无知音等)
4、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并齐读) “士为知己者死”,伯牙为知己者绝琴。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情谊!
五、情感升华,珍惜“知音”之谊
1、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后人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想听吗?(播放《高山流水》)伴着这曲动人的《高山流水》,我们再来齐读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2、千百年来,“高山流水”已成为“知音” 的代名词了。此时此刻,你对知音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了呢?(出示)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诵咏知音、朋友、深厚友谊的诗句、名言来表达自己对知音的理解,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数量)
3、总结: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当我们有朝一日遇到了知音,一定要好好珍惜。
五年级成语故事3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
五年级成语故事4
【丑妇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她的美貌简直到了倾国倾城的程度。无论是她的举手、投足,还是她的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乡下有一个丑女子,不仅相貌难看,而且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
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丑女的矫揉造作使她原本就丑陋的样子更难看了。其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丑女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丑女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
这个丑女人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看来,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五年级成语故事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比喻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请学生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有进行一段话的描写的,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也有学生是以替换词语的方式来进行的,他们会分别将“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等词语放进原句来理解!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③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分类布置作业:
(一)基础题:
1、朗读课文。
2、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挑战题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
(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五年级成语故事6
功成不居
春秋时期,老子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假如失去了对立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下面这些话,开诚布公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有恶了。普天之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这就有恶了。所以,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对立形成,长和短对比出现,高和低互相存在,音和声对立和谐,前和后不能分离,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圣人用无为来处事,用不言来教导,任凭万事生长变化,不去管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图报答,事业成功了但不夸耀,正因为不夸耀,所以他赫赫有名的.功绩永不失掉! 中国历史五年级成语故事6
咄咄怪事
晋成帝时期,殷浩曾任过征西将军庚亮的参军。在晋康帝时,接受建武将军之封,任扬州刺史,后又任中军将军,统管扬州、徐州等五个州的军事,在官场上也可谓光彩夺目。可是由于当时晋朝统治集团上层闹分裂,将领之间勾心斗角、加上北征后秦失利,最终还是被撒了职,并流放到信安(现浙江衢县)。虽说对于被贬黜(chù)一事殷浩从未向人抱怨过,可人们总能看到他沉默寡言,老是伸出一个指头,对空画字。这引起了人们好奇心,有好事者悄悄跟在他后边,细细琢磨他画的字,时间长了,后来终于弄清楚,那是“咄咄怪事”四字。这时,人们恍然大悟,他对自己被撤职和流放,是深怀不满的。只不过作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他不能开诚布公地道出自己的冤屈,也无处倾诉这种冤屈,所以只能整天对空画字以泄怨愤。
五年级成语故事7
马齿徒增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吞并虢国,但讨伐虢国必定要经过虞国。晋献公怕虞国不肯让路。大夫荀息献策道:“大王,依小臣之见,不如以骏马和美玉作为交换条件,赌赂虞王,以便向虞国借路。”晋献公没有做声,美玉和骏马是他的两样至宝。荀息又说:“大王,骏马和美玉可以再夺回,而虢国却不可多得啊。”晋献公最后还是接受了大夫的意见。虞王对晋国献来的美玉和骏马爱不释手,一口允诺为晋国让路。于是晋国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但晋献公却闷闷不乐,荀息猜出晋献公的心事,于是对晋献公说:“大王,现在虞国对我们毫不设防,不如我们来个一网打尽吞并虞国,夺回大王的两样至宝。”晋献公同意。回师的`路上,晋国果真又占领了虞国。荀息牵回骏马,手中捧着美玉对晋献公说:“大王,美玉还是那块美玉,只是骏马的牙齿增长了。”后来便有了“马齿徒增”这个成语。
五年级成语故事8
开台锣鼓
马烽《〈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在这八年的斗争当中,人民用血泪写下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无数民兵英雄。一九四四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上,单说出色的`民兵英雄,就有一百二十四位。这些人物当中,有的是爆炸大王;有的是神枪能手;有的是破击英雄;有的是锄奸模范;有的是智勇双全的领导人;有的是天才卓越的指挥员……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本领。真是花开万朵,朵朵鲜红。象许多民兵英雄,英勇斗争惊天动地的战迹;象围困蒲阁寨、围困娄烦、围困三交、围困岔口等史无前例的模范战斗,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如今只写一个故事,虽然仅是一个小村子里的事情,但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这些闲言淡语,只当作一段开台锣鼓吧!
五年级成语故事9
高枕无忧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五年级成语故事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故事《自相矛盾》,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个故事包含的意思。
【课前预习】
一、读三个成语故事,完成下列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画出生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1)抄写文中生字新词,并给生字注音。[例:楚(chǔ)国]
难读的词语:
难写的词语:
(温馨提示:文中田字格中的生字不仅要会读,还要求会写,文中两条绿线中的生字只要求会写,所要找的词基本是这两类生字组成的词。)
(2)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3、查资料,了解三个成语的出处及含义。并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成语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故事写一写。
《》:
(学习建议: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要紧扣文章的中心,语言要精炼,内容要具体。)
【预习反馈】
1、小组内交流难读难写的词,并选派同学上黑板板书并讲解。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小组互读课文,检查读书,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全班听。
【质疑探究】
1、再读故事《自相矛盾》,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这个楚国人是如何为自己的“矛”和“盾”做广告的?什么是“夸口”?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楚国人“夸口”的地方?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夸口”的感觉吗?
3、“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产生什么情况呢?围观者说这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呢,试着读读。
4、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又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温馨提示: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的.内容要与故事的中心相符,不可泛泛而谈。)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
【当堂检测】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下划“”。
张牙舞爪(zhǎozhuǎ)唬人(hū hǔ) 俸禄(lùnù)
霎时间(shàchà) 戳穿(chuōchōu) 腮帮(sāisī)
2、比一比,再组词。
卖()壁()矛()已()
买()碧()予()己()
(学习建议:形近字组词,要多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点,也可查字典解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辞()坚固()滥竽充数()
锐利()霎时间()张口结舌()
【预习作业】
1、继续熟读《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边读边写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文中标注,如遇较难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打上问号。
2、查成语字典,理解成语中重点字的意思,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意思。
3、学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4、尝试背诵《画龙点睛》。
5、了解《滥竽充数》两种比喻意,并会用这两种意思造句。
作业评价:(业面:业绩:
五年级成语故事11
一、我会写得又美观又正确。
kuākǒusāibāngwéiguānfènglùyǎnzòu
()()()()()
chuōchuānpèifúshényùnqiángbìbīzhēn
()()()()()
二、我会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我能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智慧小木屋
◎米靠碾,面靠磨,遇到问题靠琢磨。
◎愚蠢的人多花时间解释,聪明的人多花时间思索。
◎没有思维的人犹如没人居住的大厦,很快就会倒塌。
开心一练
一、我读得准,写得规范。
jiǎojiézhēnzhuóbìràng
()()()
tuǒtiēlǐmiàomáolǘ
()()()
二、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即兴即时访问拜访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1.贝多芬()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得如痴如醉。
2.星期六,爸爸()了他的小学老师。
3.老朋友见面,()我们聊了将近半天。
4.明明是个没主见的孩子,办事总是(),一点儿不果断。
三、黄金搭档。将括号里能与前面搭配的词用““画出来。
月光(洁白皎洁)月夜(宁静平静)发现(问题题目)
反映(意见建议)印象(深刻深厚)著名(诗人朋友)
五、我会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
2.出自历史故事:、、、。
3.出自神话故事:、、、。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开心阅读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轻松探究
八、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那么多字的成语你见过吗?照样子写几吧。
例: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我国文字起源很早,被很多学者认为是原始文字的是( )
A.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铭文
2、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定在龟甲和兽骨上,目的是为了( )
A.纪录历史B.占卜凶吉C.传递文书D.制工艺品
3、商朝的书写材料主要有( )
①龟甲②兽骨③青铜器④竹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4、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的是( )
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
5、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今天的汉字是从下列哪种文字发展而来的( )
A.甲骨文B.铭文C.大篆D.隶书
7、商朝的金文是指( )
A.铸刻在铁器上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刻写在石器上的文字D.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8、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属于( )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9、西周文字主要有( )
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小篆④隶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0、把小篆做为全国通用的标准文字,是在( )
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
11、考古发现,出土的汉代竹简、帛书、石刻基本上都是( )
A.金文B.小篆C.隶书D.楷书
12、草书和楷书形成于( )
A.秦朝B.汉朝前期C.汉朝后期D.三国时期
13、三国两晋时,书写起来最为流畅便捷的是( )
A.隶书B.楷书C.行书D.草书
五年级成语故事12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五年级成语故事13
【多难兴邦】
春秋时,楚灵王想称霸,欲与诸侯结成联盟,他邀请了晋平公。
平公不想去,他手下一个叫司马侯的以为不可,他说:“楚国和晋国是两个大国。楚王现在得意得很,想干出点名堂,但是结果如何不得而知。陛下不如去看看他想做什么。他如果能修政德,我们就跟随他,如其暴虐,他的国人将弃之,那个时候还有谁能与我们晋国相争呢?”
晋平公说:“晋国的地势险要,战马众多,如果齐国与楚国多灾多难的话,我们就没有敌人了。”
司马侯说:“从古至今,凭借着地势险要和马匹多以及期望他国天灾人祸的国家,都先后灭亡了。而有不少因为没有那些优势而经常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反而加紧治国,开疆拓土。无灾无难的`国家,反丧其邦。希望国君能大开眼界,展望未来。”
平公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答应了灵王的邀请。
五年级成语故事14
前无古人
唐朝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陈子昂有才学有抱负,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后来又从军。公元696年,建安王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担任参谋。有勇无谋的武攸宜吃了败仗。陈子昂献计献策,甚至自告奋勇请求率军出击,武攸宜不仅不允还把他降职。陈子昂义愤填膺,他登上幽州台,想起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往事:乐毅在赵国当武将。因赵国发生内乱,又到魏国去当官,有一次,魏王派他出使燕国,燕昭王欣赏他的'才能,请他留下。后来乐毅率军攻下70余座城池,立下了丰功伟绩。有人嫉忌他,在昭王面前说他野心勃勃。昭王不听谗言,把搬弄是非的奸臣杀了,使乐毅更效忠于他。陈子昂吊古伤今,悲愤地唱出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说:“再也见不到像燕昭王这样礼贤下士的古人,也不会见到这样的人了。海阔天空,我只能悲伤地独自痛哭流涕。”后来,陈子昂被一个县令所诬,投入监狱,忧愤而死。
五年级成语故事15
【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认为齐国一再欺负他们,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便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应战。齐国进攻鲁国,也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有个鲁国人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见他智勇双全,深谋远虑,就同意他一同参加战斗。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仗着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还不到时候呢!”
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刿仍然按兵不动。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下令反攻!”
鲁军阵地上响起了雨点般的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还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五年级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6-21
经典成语故事02-16
经典成语故事07-02
中国成语故事03-10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05-16
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08-21
古代成语故事07-03
读书的成语故事02-02
同舟共济的成语故事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