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故事1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酷爱听竽,并且喜欢让大家集体吹竽给他听,每一次总是要三百人一起合奏。南郭先生虽然不会吹竽,但为了丰厚的薪水和待遇,他也去宫廷毛遂自荐,自称吹竽吹得很好。齐宣王未加考核就答应了他。
一直以来,南郭先生都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别人摇头,他也摇头;别人陶醉在竽声中,他也眯着眼睛假装陶醉状,模仿得惟妙惟肖。
可是,好景不长,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即位。他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让人独奏给他听。
这下可急坏了南郭先生,他坐卧不宁,寝食难安。想逃走又不敢逃,万一被抓,真相败露,可是要掉脑袋的。他思前想后,觉得当下最好的办法只有苦练吹竽。
从此,趁着还没有轮到他独奏时,南郭先生仔细观察其他人吹竽时的动作,晚上回想白天所看到的,自己琢磨着想办法把声音、动作都对上。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偷偷练习吹竽,经常练到三更半夜。
很快就轮到南郭先生为齐湣王演奏了,他忐忑不安地还没有吹奏完毕,只听齐湣王大喝一声说:“你就这样的吹竽水平,当初是怎么混进吹竽队伍中的?”
南郭先生吓坏了,只好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齐湣王。
齐湣王听了之后,觉得南郭先生勇于承认错误,并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不会吹竽到会吹,在音乐方面还是小有天赋的'。就对他说:“寡人暂且饶你不死,半年之后有一场庆国大典,那时全国公民都要来参加,还有外国的使者来访。到时看你一人独奏吹得如何,再做最终决定。”
南郭先生长出了一口气,急忙叩头谢皇上不杀之恩。
接下来,南郭先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刻苦练习吹竽。
万众瞩目的庆国大典到了,南郭先生的竽吹得非常成功,竽声悠扬动听,如行云流水,天籁之音。人们沉浸在竽声中,陶醉不已,外国使者连连称赞。
齐湣王大喜,庆幸当初没有杀了南郭先生,决定封他为掌管音乐的乐官,并给他更高的俸禄……
成语故事2
如鱼得水
【像鱼得到水,比喻得到适合发展才能的条件或十分重要的助手。例﹔在这个公司里﹐他感到如鱼得水﹐很能够发挥﹐所以别的公私以高薪来聘请他﹐他也不愿意换职。】
东汉末年,刘备在军事上多次失利,最后带着剩下的几千人马到处奔逃,没有自己的地盘。这时刘备已经年近半百。他渴望得到人才图谋发展。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很有才能和抱负,就决心请诸葛亮。
他接连去了三次,终于在第三次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向他分析了形势,指明出路,确定了战略。从此,刘备便拜诸葛亮做他的重要谋臣。两人感情深厚,相处得非常融洽。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十分不满。
刘备向他们解释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啊,希望你们不要再多讲了。”关羽和张飞听了很惭愧,就改变了态度。
成语故事3
1.儿童成语故事: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行。每当夏季降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颜色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等到深冬降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美丽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打算,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消极悲观。
为了将来的美妙,对胜利和失败进展正确地分析,作个打算,现在就努力工作,胜利肯定是属于勤奋者。
2.儿童成语故事:安稳无恙
解释:
平安无事,没有患病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拟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险,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忙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安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快乐,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莫非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假如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假如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莫非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稳无恙”。
3.儿童成语故事:安如泰山
解释:
平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非常稳固,不行动摇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心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见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心的权力和威信,稳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筹划叛乱。
枚乘糊涂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患,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展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患都可以避开。假如肯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急,比上天还要困难的;不过,假如能尽快转变原来的办法,这比翻一下手掌还简单,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展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来宾。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愿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战胜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 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惋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4.儿童成语故事:大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当派谁去当比拟适宜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答复说:“叫解狐去,最适宜了。他肯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异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举他呢!”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适宜;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
平公又惊奇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举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谈吗?”
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举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很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送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非常赞扬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举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由于他是自己的仇人,故意偏见,便不推举他;也不由于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谈论,便不推举。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5.儿童成语故事:画龙点睛
在梁朝,有位很知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特别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美声。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却发觉每条龙都没有眼睛。张僧繇解释说:“假如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张僧繇没有方法,只好给两条龙加上了眼睛。惊奇的现象消失了:两条龙腾地一声飞上了天!
画龙点睛的寓意:画龙点睛是说,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4
【读音】:kǒu mì fù jiàn
【释义】:口蜜:说话好听;比喻为人阴险狡猾,嘴甜心毒。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语法】: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明·王世桢《鸣凤记·南北分别》第二十五出:“这厮~,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近义词】:佛口蛇心、笑里藏刀、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口是心非
【反义词】:心直口快、心口如一
【成语故事】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
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
成语意思:嘴上说的很甜美,内里却怀着害人的主意。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成语故事5
营:像苍蝇到处乱飞比喻某些小人得到名誉,到处钻营的意思。苟:苟且,这里是不顾优容的意思。比喻为了追逐好吃的东西,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的`不知羞耻。(贬义词)
“蝇营”出自《诗经·小雅·青蝇》诗。诗共3节,每节都以“营营青蝇”开头,第一节四句:“营营青蝇,止于樊。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营营,形容往来频繁之状;青蝇,蝇类中最惹人厌恶的绿头苍蝇;樊,义同“藩”,即篱笆;恺悌,亦作“岂弟”,和乐平易之意,《左传·僖公十二年》:“《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杜预注“恺,乐也;悌,易也”。这四句大意是说,绿头苍蝇真讨厌,嗡嗡营营停在篱笆上面。和善明理的君子啊,决不可听信谗言。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人把播弄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比作“青蝇”,把谗佞小人为争逐名利无孔不入、不择手段的行为称之为“蝇营”,说卑鄙小人象营营往来的青蝇一般,讨厌之至,正人君子要警惕。
“狗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穷文》“蝇营狗苟,驱去复还”,他在“蝇营”之后添了“狗苟”二字,这个成语从此流传。《送穷文》是一篇颇有寓意的文章,文中说要送走五个穷鬼“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蝇营狗苟,驱去复还”。狗苟,是形容苟且、贪婪下作、偷偷摸摸。“蝇营”和“狗苟”二字均同音相连,在字面上组合得较巧妙。“蝇营狗苟”一般都用来形容没有廉耻的卑污人物。
成语故事6
《晋书·宣帝纪》: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三国时,魏、蜀、吴各据一方,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幼主继承刘备遗志,欲一统天下,便率了十万大军向魏进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国,魏国大将司马懿很敬重诸葛亮,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很好吗?他的饮食如何?能吃多少饭?”使者说:“只有三四升。”接着又问诸葛亮处理政事的情形,使者说:“凡是处二十(指挨打)罚以上的公文,诸葛丞相都要亲自审查。”事后,司马懿对他左右的'人说:“诸葛孔明的食量这样少,而工作又这样繁重,他能长命吗?”后来真的被他说中了。
后来的人便将司马懿所说的话引申为“食少事繁”一句成语,比喻吃的饭很少,事务却很繁多。这成语多用来劝告别人要注意身体的健康,切不要只顾工作,大量支出精力,而对饮食、健康弃之不顾。
成语故事7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青有为,很有才华。二十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由于他知识丰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赏识,很快便提升他为太中大夫,并让他负责修改过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权的公卿、大臣,因此,当汉文帝提出要进一步提升贾谊为公卿时,受到这些人的诋毁。后来,汉文帝也渐渐地疏远了他,把他调离了京城。
多年的.实践使贾谊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势过大,各种制度还不够严密,加上外族的侵扰,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汉文帝上了一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陈政事疏》。在奏疏中,贾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建议汉文帝采取果断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求长治久安。这道奏疏言词恳切,说理性强,深深地打动了汉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汉文帝采纳,对巩固中央集权的西汉政权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贾谊谈到过去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强调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赋制度所带来的弊病。他认为,口赋制度虽然刺激了生产,但是却背离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风俗习惯,对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关系紧张,常常为一些小的利害冲突而发生争吵,反过来责问、讽刺对方[原文是:“妇姑不相说(同 “悦”),则反唇相稽”]。
贾谊通过这一事件,劝说汉文帝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人们用“反唇相讥”(“反唇相稽”)这个成语,指双方在发生争执时反过口来讽刺、责问对方。
成语故事8
【成语名字】话里有话
【汉语拼音】huà lǐ yǒu huà
【近义词】:话中有话、话外之音
【反义词】:直言不讳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成语解释】话里含有别的意思。
【话里有话造句】他说的不是很明白,似乎话里有话,没听明白只能去猜了。
【话里有话的'成语故事】
《红楼梦》第第一百十回:邢夫人素知凤姐手脚大,贾琏的闹鬼,所以死拿住不放松.鸳鸯只道已将这项银两交了出去了,故见凤姐掣肘如此,便疑为不肯用心,便在贾母灵前唠唠叨叨哭个不了.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王夫人到了晚上叫了凤姐过来说:“咱们家虽说不济,外头的体面是要的.这两三日人来人往,我瞧着那些人都照应不到,想是你没有吩咐.还得你替我们躁点心儿才好。”
成语故事9
从前有位老人,名叫愚公,人们都称他为北山愚公。他家的出行道路被太行和王屋两座山给挡住了,他便下定决心要带领自己的儿孙后代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为大家的出行提供方便,全家人说干就干,也有一些乡邻前来帮忙。
有一位名叫智叟的人,碰巧路过这里看见他们这样蛮干,就劝他们说:“你们真愚蠢啊!这么大的两座山要搬到何年何月?不创造财富,你们吃什么。”愚公见这人不来帮忙,还这么讥笑大家,就上前说:“我们这叫愚蠢吗?我们这代没移走,下一代,下下一代不就可以移走了吗?”愚公说完,就有许多人围了这来,智叟见这么多人,自己说不过他们,就悄悄地溜走了。
一天智叟家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一位地方官员,他来智叟这儿是想讨教方法为地方办一些实事。于是智叟就把愚公带领村民如何移山的蠢事告诉了这个地方官,并建议政府把山那边的人迁到山这边的村中,开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自然资源,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开发旅游产业。
地方官员听完以后,就让智叟带他来到愚公家。赞扬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并对愚公讲了搬山的不利因素,及在这里建立自然保护,开发旅游产业的好处。听了地方官员的话后,愚公决定不再移山了。他接受政府官员的建议号召村民搬迁了房子并在政府的参与下在这两座山上建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这儿经济的发展,村民全都夸这个办法好。村民们也十分感谢愚公,更感谢这两座山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成语故事10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 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齐 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戴不胜说:“找 齐国人来教他好。” 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喧哗,讲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 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 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薛居州是个好 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 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 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 和样的好人,那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 王怎么样呢?”
成语故事11
【成语名字】傲头傲脑
【汉语拼音】ào tóu ào nǎo
【近义词】:桀骜不驯
【反义词】:安分守己、唯唯诺诺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
【成语解释】形容倔强、桀骜不驯的样子。
【傲头傲脑造句】小明是个傲头傲脑的孩子,家长说的话他老是不听。
【傲头傲脑的成语故事】
《儒林外史》第27回:归姑爷听了这话,回家去告诉丈母说:“这堂客手里有几百两银子的话是真的;只是性子不好些,会欺负丈夫。这是他两口子的事,我们管他怎的`!”鲍老太道:“这管他怎的!现今这小厮傲头傲脑,也要娶个辣燥些的媳妇来制着他才好!”老太主张着要娶这堂客,随即叫了鲍廷玺来,叫他去请沈天孚、金次福,两个人来为媒。
成语故事12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成语故事13
【注音】wáng yáng bǔ láo
【典故】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
【释义】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知错就改
【反义词】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同韵词】室迩人遥、鸠夺鹊巢、遇水叠桥、油煎火燎、哀思如潮、整瓶不摇半瓶摇、风举云摇、路远迢迢、中心摇摇、寿同松乔、......
【成语故事】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成语示例】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其它使用】
◎ 当初罗马旧教不能适应环境,力图改革,以致逼成了宗教革命,现在反过来,宗教革命却逼使罗马旧教实行『亡羊补牢,』开始一种『反宗教革命的运动。
◎ 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次是,大家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类。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亡羊补牢,知耻后勇,奋起直追。
成语故事14
【注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典故】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人间世》
【解释】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不量力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自不量力、泰山压卵
【反义词】量力而行
【同韵词】中心如噎、好吃好喝、是耶非耶、倒置干戈、豪牦不伐,将用斧柯、穷侈极奢、寸心如割、打诨插科、櫜弓戢戈、有斧无柯、......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灵公请鲁国贤士颜阖做大公子蒯目贵的'老师。蒯目贵是一个生性残暴、胡作非为的人,根本不听颜阖的教导。颜阖去向蘧伯玉大夫讨教。蘧伯玉告诉他不能过分迁就他,但也不能得罪他,否则会像螳臂当车一样粉身碎骨
【成语举例】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八回
成语故事15
【成语名字】半梦半醒
【汉语拼音】bàn mèng bàn xǐng
【近义词】:似睡似醒、辗转反侧
【反义词】:酣然入睡
【成语出处】倪匡《卖命·半梦半醒》:这才使我能够在接下来的情形中,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
【成语解释】指睡眠尚未清醒。
【半梦半醒造句】说来说去,我究竟在半梦半醒之间,做了些什么呢?
【半梦半醒的.成语故事】
《卖命·半梦半醒》:如果不是在前几秒钟得到了白素的讯息,我能不能在双眼阖上之后,还保留一分半分自己的意志,真还很难说。而这时白素的提示,再加上我自己原来就有这样的意愿,所以力量强大了至少一倍,这才使我能够在接下来的情形中,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实际上在当时或者在事后回想,都感到是在梦境之中多于现实生活。所以,正确地说,应该是九分梦一分醒。
【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7-31
经典成语故事02-16
为丛驱雀成语故事11-24
历史成语故事11-29
古代成语故事11-30
有关成语故事11-18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11-08
历史成语故事05-15
同舟共济的成语故事02-23
经典儿童成语故事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