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04 16:41:3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4篇

说课稿 篇1

  一、关于课文

  本节课文是“古代社会”的最后一节。它叙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空 间范围广,与本册课本涉及的大部分地区有关。教材头绪繁多,理论性较强,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内 容的处理上要力求化繁为简,突出重点,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共五个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讲授前三目,第二教时讲授后两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2)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后果 。(3)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4)掌握“文艺复兴”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 成就。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殖民掠夺、圈地运动残酷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2)通过对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培养学 生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2)在对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血腥本质以谴责和否定的前提下,对其客观作用加以阐 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及后果;(2)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的本质;(3)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主 要成就。

  难点:(1)工场手工业;(2)文艺复兴的性质

  (三)教学用具

  1.自制投影片:(1)《14世纪的意大利》示意图;(2)《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海比较表》;(3)《文艺复兴的 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表》。

  2.挂图:《新航路的开辟》

  3.课本插图: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哥白尼、布鲁诺、伽俐略、《蒙娜丽莎》

  二、关于学生

  初中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 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 全面。所以在本节内容的处理上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实,精简抽象理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一)关于如何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怀着期待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 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本节导言这样设计:

  “这一节是本册课本的最后一节,内容繁多复杂,从时间上说,从14世纪一直讲到16世纪,从空间上说, 从西欧开始涉及亚、非、美三洲。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我们先来了解本节的五件大事:①意大利资本主义生 产的最初萌芽;②新航路的开辟;③殖民掠夺;④圈地运动;⑤文艺复兴。这五件事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孤立的 ,实质上互相之间是联系与惨透的,通过各个国家的历史现象来说明一个总的问题,即西欧的历史正处在封建 社会的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发展时期。这节课先学习前三件大事。”

  (二)关于提问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提问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的欲望,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心 理基础。在讲述新航路开辟时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郑和下西洋较之西欧人的远洋航行有着时间早,规模大 ,航程远的特点,但为什么在世界历史上郑和下西洋反而没有新航路开辟的地位显要呢?”这个问题比较尖锐 ,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更深层次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后果。

  (三)关于使用历史挂图

  历史地图属于“图象性”教材,它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显示历史现象发生的时空概念。《新航路的开辟 》图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线条、箭头表示,课堂小结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训练动手能力。

  (四)利用好课本中的插图

  初中生喜欢看课本中的插图,有的学生还超越教学进度去翻看后面的插图,有的还在课余时间用纸蒙在插 图上描绘。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状况,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如讲述《蒙娜丽莎》时引导学生对她“谜一般 永恒微笑”进行仔细观察,使学生认识这不仅仅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而且是一个象征——对欧洲千百年来封 建制度、宗教制度的蔑视及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思路

  (一)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

  这一目力求化繁为简,着重讲清两个问题:①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意大利?②为什么工场手工 业是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标志?

  对工场手工业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但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只简单说清工场手工业与手工作坊在性 质上的不同,点出工场手工业中工场主与工人之间的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二)新航路的开辟

  这一目需讲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后果。讲述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阅读 课文,归纳出原因和条件。教师要补充说明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课文提供的史料已相当丰富,可指定两个学生朗读,然后教师归纳:“两个方向四条 线。”指出向东方航行的迪亚士和达伽马受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向西方航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受西班牙王室的 支持。这样便于学生记忆,也为下面讲解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争夺、划分势力范围埋下了伏笔。

  通过“郑和航海与哥伦布航路”的比较,更深层次地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两大后果。

  (三)殖民掠夺

  先在黑板上列出阅读提纲

  附图{图}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西班牙、葡萄牙的扩张范围及杀、抢、贩卖黑奴的具体数据,揭示殖民掠夺 的血腥本质。同时让学生继续思考:“殖民掠夺有它血腥的一面,但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辩证 地看问题。

  (四)英国的圈地运动

  首先,指出新航路的开辟,使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重要,促进英国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毛纺织业成为英 国的主要部门,从而引发“圈地运动”。其次,点出“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和资金。为了加深学生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的理解,用投影机打出下列文字:

  16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说:“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 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残,甚至要把人吃掉。”

  最后,让学生找出

  课文提供的英国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具体事例。

  (五)文艺复兴

  这一目着重讲清两个问题:

  (1)什么是文艺复兴?指导学生从背景、时间、地点、性质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考虑分析。

  在分析文艺复兴的性质时要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和发展,其实质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 级的文化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神学。

  (2)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渲染这些人物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

  然后用投影机打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成就空白表格,指定学生填写,最后展示正确答案如下。

  小结:“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14-16世纪发生在西欧的五件大事。它们相互联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封建 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 济的发展刺激了西欧上层社会追求财富的欲望,使新航路开辟成为必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出现殖民者在亚 非拉美的疯狂殖民掠夺。英国的圈地运动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本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社 会经济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体现在文艺复兴上,这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是为资产阶级冲击封建 制度服务的。”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理念: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正由固定化向个性化发展。教师关注的重点由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教师的教学开始突破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的的局限,真正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真正把课堂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

  二、教材分析:

  《z c s》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拼音”中的第二部分。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情景图,既以生动的形象和语境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又能引出要学习的声母z c s。第二部分是三个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配有图画,并有这三个音节的四声练习。第三部分是拼读练习,分别与e,u拼。第三部分是音节练习,有9个音节,其中三个是三拼音节。第五部分z、c、s的书写格式和笔顺笔画。

  三、教学的过程设计:

  《z c s 》一课的教学设计,根披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拼音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运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和学习需要,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唤起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在这一节课中,我把到“星星姐姐家做客”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愉快地学拼音,感受学习的乐趣。首先以“教星星姐姐学声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复习已学声母;再以去星星姐姐家看蚕儿引入儿歌的学习。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借助图画,读准音,记住形。

  我充分利用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学习z的发音

  (出示图1),提问:你看图上画的是什么?生答: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写字。通过写字的“字”我引出z的读音,告诉学生:把“字”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声母z的读音,然后师范读,生模仿读,边读边正音,找个别同学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这样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

  学习z 的形

  提问:z和谁长得像呢?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像个2字z z z。这样将抽象的字母与具体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同学们对字形记忆更加深刻。

  学习声母c和s

  (出示图2和图3 ),教学方法和教学z 基本相同,同学们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因此,我直接引入三个问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2、根据“刺”和“丝”的`读音,这个声母该怎么读?3、它们长得像什么?这时,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先让同桌讨论,然后指名说说讨论的结果,及时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再通过小老师带读,师范读,生跟读,纠正个别同学不正确的发音,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读准这两个声母的发音;并引导学生给这两个声母编出便于识记的顺口溜。

  (2)指导书写。

  在指导书写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老师书写”(感知三个声母在四线格中的位置,由几笔写成)——“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书空”——“自己练习书写”——“投影互评”这四个步骤,在反复的看与写中巩固三个声母的书写。

  (3)由声母导入,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掌握了四个声母的发音之后,我用了以下过渡句过渡到整体认读音节:今天,z、c、s把它们最好的朋友也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好吗?再抓住四个重点进行教学:1、发好它们的音,让学生知道本课整体认读音节和声母的发音相近,只是比声母读得响亮些,长些。2、强调它们都是整体认读音节,应整体识记,韵母i 在这里不读“衣”,不能用来与声母拼读,在学生反复的发音练习中,体会它们的发音要领。3、利用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进行扩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多种游戏和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小组内利用自制卡片互相抽读,检查声母和音节发音;做游戏“你是谁?”(女生代表声母,z c s ,男生代表zi ci si ,老师念声母则女生读,念音节则男生读。),比赛读等,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3.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利用星星姐姐为我们准备的“水果大餐”来连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再一次调动学生的热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认识、热爱自己的家乡,应从多方面着手,了解并介绍家乡的特产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特产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产品,也指一个地方的著名产品。特产是一个地方文化、经济的缩影,也是对外的窗口。因此,嘉兴特产无疑是一种宣传家乡的有效途径。本文不仅要使学生知道各地特产,知道特产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还要是学生会想别人介绍家乡的特产,把爱家乡落实到行动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各地特产,特产相关因素,嘉兴特产。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家乡有哪些特产,感受祖国物产丰富。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3培养搜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教学重点是以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广泛了解各地特产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流程上,教师先以游戏的方法导入,让学生猜猜家乡特产,激发学习兴趣。在明确“特产”的概念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说说全国各地都有些什么特产?老师再以直观的图片形式介绍全国各地的特产,以连线的形式,强化这些知识。在夸夸家乡的特产的这个板块,为活跃课气氛,我采用产品推销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自己的产品做推销广告。在卖特产、尝特产、赞特产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活动中,让学生融入生活,了解家乡的特产、以及乡土文化,感受家乡的发展,激起爱家乡的豪情。

  三、说教法

  l、用语言创设情景,以情激情。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教育是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网状型的信息传递、交流、碰撞和反馈,而师生的情感则是信息交流的纽带。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们主动、愉快地认识事物、参与活动,高尚的情感产生正确的动机并蕴蓄着坚强的意志力。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教师的煽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夸家乡板块中,我创设这样的情境:那好,今天在现场我们就举办一个“嘉兴土特产博览会”来推广我们的特产。

  2、重视教师的导向性。

  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但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未必全都有效。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有的放矢地释放。在课前,教师给出调查提纲,让学生从家乡特产的产地、特点、典故等多方面去了解,使学生有内容可谈。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为课堂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以生为,全员参与。

  在推销特产时,我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例如;有些学生善于演讲、有些善于动手、有些善于表演。在活动时,要求小组长,落实好每位同学的任务,使得人人有事做,而不仅仅是一位旁观者。一些小组推荐出来的代表交流时,允许,组员做补充。教师要随时关注同学的反应,同时邀请一些同学上来闻闻、摸摸、尝尝,让大家调动多种感官了认识家乡的特产。

  总之,本节课教师努力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家乡特产的宣传资料,整合教材。让学生在角色演绎中、亲身体验中,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特产知多少》教学反思

  《家乡特产知多少》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个主题“生我养我的地方”中的第三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圈小,社会活动能力弱,对家乡特产不甚了解,从调查问卷来看,90%的学生只知道家乡2、3种特产,更联想不到家乡经济效益,应设计思想:让孩子们由于所处家庭环境不同,对家乡特产了解不甚全面,再实物罗列,感悟家乡特产与家乡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是本教案设计的一大特色。实物是生活的一大浓缩,让实物(电脑图片)进课堂,就是让儿童的真实生活进课堂,而生活是道德形成源泉,“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德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摘自《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该课例牢牢抓住“实物”(电脑图片)两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以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完成道德教育。整堂课中分为四大板块,以板块式的德育活动推动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在第一板块中教师设计了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对普通桔子与橙子进行观察触摸,品尝辨清,分清两种水果的不同之处和特别之处。第二板块,课堂实现多向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家乡特产展销会(电脑图片)的形式,实物(电脑图片)摆放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看、品、评,不再是空洞的描绘,立体化的感受会比平面感觉更完美。小组互动,各组参观,解说员解说,自己观赏等多种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合作,横向的,纵向的,使他们发现和了解了更多的家乡特产,从而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有那么多特产,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可爱。第三板块,以统计法将家乡特产给家乡经济带来的效益作统计,学生在具体、科学、真实的统计数据面前,深深地感受到特产创建与家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课堂环节环环紧扣,课堂内容层层深入,而对家乡的热爱情感也会随之提升,由此产生我也要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出点力的想法,自然进入第四板块,夸夸家乡特产。学生带着自豪的情感向我这个所谓的“外乡客“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看看他们的表情,听着他们的语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本课一环紧扣一环,一波推动一波的实物(电脑图片)展示法的教学中被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家乡的富饶、家乡的可爱,从而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总之,所设教案,以“实物”(电脑图片)为主线,层层推进,丝丝相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这节课,缺憾之处仍存,如:由于学生学习时间紧,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条件限制,家乡特产展销厅并不十分丰富,幸好教师备课考虑到了这一点,把教者所带物品补充给学生,我觉得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甚高,如这堂课教师要有丰富的家乡知识,要进行社会调查,还需查阅许多资料,才能上好一堂满意的课。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分饼”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第九册第37~3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进错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会观察发现、比较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林老师能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会学;如,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演示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么分数的问题?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捉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操作,建立表象,理解意义、概念。本课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操作

  一、让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学生巩固了平均分和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1/4都是3/4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4和2又1/4。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全面了解、认识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理解其意义。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解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五、说板书。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将书中的描述性定义设计成学生简单易记的板书:

【【精品】说课稿4篇】相关文章:

1.【精品】说课稿四篇

2.【精品】说课稿3篇

3.【精品】说课稿九篇

4.【精品】说课稿六篇

5.【精品】说课稿9篇

6.【精品】说课稿三篇

7.【精品】说课稿6篇

8.【精品】说课稿集合7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