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28 16:54: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理念】

  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自由的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子,会写12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间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计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抓重点词语,直接导入

  说说“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是运用法力“呼风唤雨”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擎领的作用,整篇课文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深入直至结束。从远古时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出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处处有“呼风唤雨”的存在。所以,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置于课始,通过解读、说话的形式,使课文的展开有很清晰的起点。

  二、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位学生透透彻彻的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正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三、构建有效对比,深入学习课文

  (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2.请同学展开想象,各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3.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4.师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人们渴望能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神奇力量,而20世纪,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在想像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这样全方位的参与文本,参与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二)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1.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说说古时候人类创造了一些怎样的神话,以及神话人物。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体会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个世纪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读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和引申义。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一个世纪的发展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有效地对比:一个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像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明白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和发展,并与家长、老师或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制成手抄报。

  2.尽可能多的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设计意图)这两个作业的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语文教学不仅仅限制在课堂,让语文课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课件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文章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了。)

  四、体会文章论点: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路甬祥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板书:?)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3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4

  课前谈话: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书?老师也喜欢看书,而且比较喜欢看神话故事(板书:神话)你们喜欢吗?也喜欢啊?那是兴趣相投啊。那我想问问大家:。神话故事当中,哪个人物是跑步最快的?看得最远?耳朵最长?哪个人物能刮风下雨?(千里眼、顺风耳、龙王、孙悟空、土行孙)

  师:看来还真不是吹的。还要表扬大胆发表见解的同学们,希望课堂上也能大胆响亮地回答问题。

  好了,我们先上课吧。

  一、揭题。3分

  师: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本领那么大,你想送给他们一个什么词?老师也想送给他们一个词:呼风唤雨,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神通广大)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和这个词有关,叫做: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

  “世纪”指的是一百年。我们现在是21世纪,文章写的是20世纪,上一个100年。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5分

  要求: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1、把生字词读准确,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想一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读)

  (评价:书声琅琅,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读书的习惯也非常好。)

  1、刚才老师认真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可能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依赖,农耕,幻想,潜入,船舶,哲学家

  指明读。齐读。指导:幻和潜的写法。学生练写。

  2、交流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自由说)评:同学们真不错,读了一遍课文,就能读通读顺课文,并且初步了解了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再读课文,抓比较。20分

  师:呼风唤雨是一个古老的词语,一个词,四个字,寄托了古代人多少的幻想和希望,那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用什么来呼风唤雨的?20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拿起笔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可以在句子边上写上批注。

  交流板块一:

  1、古代人是怎么呼风唤雨的?(学生交流)

  2、出示: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谈谈你的感受。千里眼是想看的很远,顺风耳是想听的很远,腾云驾雾的神仙是想自由地在蓝天翱翔,你看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但是实现了吗?从哪看出来?(抓住只能)虽然充满幻想但又非常无奈,人们只能在神话当中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导朗读。

  3、师: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百万年过去了,引读:人类在上百万的历史中……

  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师:你感受到这百万年的巨大变化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没有变化?(一直)再感情朗读。

  4、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说。

  评:是的,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齐读)……

  版块二:20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

  1、师:古代人只能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话故事中,那20世纪人类是怎么呼风唤雨?(找到一个分句)

  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师:指名读,谈感受,是的,古代很多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呢?请大家齐读。

  3、你知道20世纪靠什么呼风唤雨吗?(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板书: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板书: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引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引读)上百万年的总和。

  4、那你能结合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吗?

  师小结:发明不同于发现。发现是揭示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规律和本质。而发明创造则是运用自然规律或本质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方案。发现是不能获得专利的。只有发明才能获得专利。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句子填一填。(学生填)

  出示:()月球()深海()天体()奥秘

  评:其实每一个词语的运用,作者都是精雕细琢的,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5、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科技成就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科学成就?

  评:祖先的幻想,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你感受到了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自由读)

  四、学习古诗。4分

  3、师:在人类历史的百万年间,我们只用了短短的一个世纪,一百年时间,就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也可以说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创造着一个个新的神话,太令人骄傲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在哪儿?

  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师:“春风”指什么?“梨花开”指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成就大,快)能将这种大、快读出来吗?指名两人朗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么一篇严谨朴素无华的文章,用上了这么一句诗以后就增色不少。

  五、总结

  这篇文章用短短的600多个字介绍的是一个世纪,一百多年,这么多的科学成就,如果用诗的语言来概括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哲学家的话说是“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那么作者是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学生说)

  结束:相信在新的世纪里,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新的神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03-27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选14篇)05-31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04-04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呼风唤雨的世纪》07-22

杯子的设计教学设计06-19

古诗《咏柳》教学设计《咏柳》教学设计优秀02-04

世纪大道导游词08-15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06-20

折叠教学设计06-08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精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理念】

  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自由的朗读,通过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流等形式,使学生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子,会写12个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间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计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抓重点词语,直接导入

  说说“呼风唤雨”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是运用法力“呼风唤雨”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来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

  (设计意图)“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擎领的作用,整篇课文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深入直至结束。从远古时代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出那么多的创造发明,处处有“呼风唤雨”的存在。所以,把“呼风唤雨”这个词语置于课始,通过解读、说话的形式,使课文的展开有很清晰的起点。

  二、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位学生透透彻彻的课文读熟,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正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除了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句子直接概括。

  三、构建有效对比,深入学习课文

  (一)百万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

  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填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

  2.请同学展开想象,各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3.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

  4.师小结:也就是说,在20世纪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人们渴望能有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神奇力量,而20世纪,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选择话题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在想像中“亲历”农耕时代人类生活的情况。这样全方位的参与文本,参与课堂,是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会。

  (二)寄托人类梦想的美好愿望

  1.为了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说说古时候人类创造了一些怎样的神话,以及神话人物。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体会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

  1.在短短一个世纪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读第3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话可以形容这一切。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会诗句原来的意思和引申义。

  3.朗读句子“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体会“发现”和“发明”的意思,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4.体会“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写的用意。先让学生互相讨论,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补充说明,从而明白科学技术一个世纪的发展超过了人类上百万年的总和。

  (设计意图)从远古时代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农耕生活到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有效地对比:一个是古时候人类只能利用想像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如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另一个是从时间上进行对比人类百万年一成不变的生活,如今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然明白了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布置作业,拓展文本

  1.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和发展,并与家长、老师或同学探讨他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制成手抄报。

  2.尽可能多的访谈调查更多的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愿望和梦想。

  (设计意图)这两个作业的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语文教学不仅仅限制在课堂,让语文课真正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文中的五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补充资料”“合理想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知道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了人类生活,并感受到百年之间变化之快、变化之大,唤起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并有感情读文。

  (二)教学流程:

  一、揭题,质疑

  1。揭题,齐读课题。

  2。说到“呼风唤雨”让你想起了谁?

  3。我神奇呀,就让我们带着这股神奇劲儿读读课题。

  4。读过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1)释疑:哪个世纪?谁?靠什么?

  (2)留下疑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5。你瞧,你们提出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1.在读课文之前,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这两个词:

  (课件提示:潜入深海、远洋船舶)

  (1)指名读准字音。

  (2)用“潜”组词。

  (3)再读读带有“潜”的易错词语。

  (4)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的第二和第四自然段不好读,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如果他读得不够好,就请你帮帮他。

  3.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听一听他能否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师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孩子把课文读得准确而流利,对于这篇课文来说,难点不是词语,而是句子。所以,在具体的设计中重视了难读句子的训练。)

  三、整体感知文章

  同学们听得可真认真?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自由交流,变化之大,变化之快。(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多留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梳理出变化巨大、变化迅速。)

  (设计意图:由于本文是一篇议论性质的科学小品文,所以,一般课型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用在本课已经不太合适。所以,从整体谈谈读完文章后的感受,也就是孩子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了。)

  四、体会文章论点: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1.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它的变化很巨大、迅速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2.我看到同学们画出了很多句子,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感受吧。

  3.谁在第3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1)“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千里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顺风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人们用腾云驾雾的神仙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过渡:是呀,农耕社会的人们只能用“神话”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了。

  4.谁在第4自然段画出了句子呀?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1).谈感受,读句子。(一读,旨在读出个人感受)

  (2).这里有这么多的发现和发明,你觉得哪一个最了不起?(学生畅所欲言,师可做适当引导:如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等。)

  如孩子质疑,师可稍做解释:原子核、光年等或师可相机介绍原子核、光年。

  原子核:让你想到什么?原子的核心部分,它的裂变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军事、医疗等方面运用广泛。

  光年:一种计算恒星间距离的长度单位。光年指的是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一光年约为九万四千六百亿公里,那么百亿光年呢?(二读:读出“了不起”。)

  (3).相比较于农耕社会的生活,哪儿能看出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方便呢?

  (4).“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听的,看的,玩的,学的,都有什么变化?(精神文化生活。)

  (5).生活在这样科技发达的新世纪,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愉快、高兴、激动、兴奋)

  (三读:读出前后变化之大,读出“高兴、骄傲”)

  (四读:师生接读)

  5.还有在其它段落中画出相关句子的吗?(学生自由交流)

  6.你瞧,你们多会读课文呀,你们读出了这20世纪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再看看课文,有没有没读懂的内容呢?(引向诗句的教学。)

  7.这变化之大、之快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学生说说。表面理解:

  一夜春风就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读读课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诗题看,“白雪歌”是写塞外雪景的,“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送别友人的事情。你有不同意见吗?

  (3)借春风吹开无数雪白梨花写塞外雪后的壮观景象,想像多奇特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呢?

  (4)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和变化之巨大、之迅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谈)。是呀,这20世纪的变化就好像这一夜变白的世界一样让我们惊喜,再读诗歌。

  (5)多好的诗呀,把它记在你的积累本上吧,以后就可以用它来形容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6)学生将其抄写在记录本上。

  8.孩子们,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吧。(播放影音文件)

  小结:是的,是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20世纪,更是科学技术使人类仿佛拥有了“呼风唤雨”的力量,我们再来读读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留下“神奇”的思考。

  20世纪是神奇的,路甬祥爷爷用了不到600字就将20世纪100年的辉煌都写出来了,这是另一种“神奇”。他是怎样写的呢?(板书:?)回家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3

  《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朗读、理解新词,《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通课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4、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 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质疑

  1、同学们一定都看过《西游记》吧?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

  师小结:老师知道了,同学们之所以喜欢这些神仙,是因为他们法术高强、能上天入地。尤其是东海龙王,打一个喷嚏,狂风大作,掉几滴眼泪,大雨滂沱,真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相机理解“呼风唤雨”。

  2、今天,我们就跟随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一起走进这“呼风唤雨的世纪”。

  3、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开心中的什么疑问?还有什么不懂的?

  要求:读准生字新词,不加字、不丢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课前自学情况,相机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

  (1)认读新词:奇迹(jì)依赖 (lài) 潜(qián)入

  洞察 适(shì)用幻想哲学家因特网

  农耕社会程控电话腾云驾雾 出乎意料

  (2)理解“农耕社会、程控电话、因特网”

  3、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谁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及反思》。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是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神话,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2、科学创造了怎样的神话?创造了怎样美好的`生活?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划出相关语句。

  3、同桌讨论后,全班集体交流:

  句子①:“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在最近的一百年中,他们的那么多幻想纷纷变成了现实。”

  理解:a 读一读,说一说:你从“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体会到什么?

  b“千里眼”“顺风耳”就是指现在的_________________。

  c想一想:古代的人们还有着怎样的幻想?如今,变成了现实没有?

  句子②“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

  理解:a “等”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b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20世纪还拥有哪些科技发展的成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出示《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生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c辨析“发现”和“发明”。说说:哪些是人类的发现?哪些是人类的发明?d过去的王公贵族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你感受到了科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舒适和方便?为什么说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师相应补充相关资料,加深理解。(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唐玄宗命人快马赶运长安,也需七天;现代社会空运,7个时辰都不需要。②匈奴侵犯,边关告急,京城十天半月后才知晓消息;现代社会,一个电话,一份传真,几秒种就知道信息。)e对比读,再次感受一下农耕社会的落后和20世纪的科技的进步,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f出示课件,展示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②。

  4、 现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成就之多,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作者用了一句什么诗来形容?

  a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b你还能说出几个形容变化快、成就多的词语吗?

  四、小结收获、畅谈未来

  1、文章学到这儿,你又想说点什么??有感情地朗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畅谈未来,提出希望:请你大胆推测,21世纪,科学技术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五、布置作业:用《畅想二十一世纪》为题写一段话或者拿起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你的“奇思妙想”。

  板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科学 (创造神话 创造奇迹)

  幻想-------- 现实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由谈话导入,接着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再质疑课题,读课题之后提出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学习一二段,解决“世纪”和“呼风唤雨”的意思。理解课文中诗句意思。

  不足之处:设计的问题指明性不够强,学生比较难理解;认识到语速比较快;让学生说的比较少,也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4

  课前谈话: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书?老师也喜欢看书,而且比较喜欢看神话故事(板书:神话)你们喜欢吗?也喜欢啊?那是兴趣相投啊。那我想问问大家:。神话故事当中,哪个人物是跑步最快的?看得最远?耳朵最长?哪个人物能刮风下雨?(千里眼、顺风耳、龙王、孙悟空、土行孙)

  师:看来还真不是吹的。还要表扬大胆发表见解的同学们,希望课堂上也能大胆响亮地回答问题。

  好了,我们先上课吧。

  一、揭题。3分

  师: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本领那么大,你想送给他们一个什么词?老师也想送给他们一个词:呼风唤雨,师:知道什么意思吗?(神通广大)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和这个词有关,叫做:呼风唤雨的世纪。齐读课题。

  “世纪”指的是一百年。我们现在是21世纪,文章写的是20世纪,上一个100年。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5分

  要求:请大家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1、把生字词读准确,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想一想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读)

  (评价:书声琅琅,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读书的习惯也非常好。)

  1、刚才老师认真听了几位同学的朗读,可能这几个词语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依赖,农耕,幻想,潜入,船舶,哲学家

  指明读。齐读。指导:幻和潜的写法。学生练写。

  2、交流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学生自由说)评:同学们真不错,读了一遍课文,就能读通读顺课文,并且初步了解了为什么说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再读课文,抓比较。20分

  师:呼风唤雨是一个古老的词语,一个词,四个字,寄托了古代人多少的幻想和希望,那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用什么来呼风唤雨的?20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拿起笔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可以在句子边上写上批注。

  交流板块一:

  1、古代人是怎么呼风唤雨的?(学生交流)

  2、出示: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指名读,谈谈你的感受。千里眼是想看的很远,顺风耳是想听的很远,腾云驾雾的神仙是想自由地在蓝天翱翔,你看人们的愿望是多么美好,但是实现了吗?从哪看出来?(抓住只能)虽然充满幻想但又非常无奈,人们只能在神话当中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导朗读。

  3、师:一万年过去了,十万年过去了,百万年过去了,引读:人类在上百万的历史中……

  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靠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师:你感受到这百万年的巨大变化了吗?(没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没有变化?(一直)再感情朗读。

  4、师:农耕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十分贫乏。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但是,还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看,你知道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什么。(出示句式:那时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说。

  评:是的,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齐读)……

  版块二:20世纪人类又是怎么呼风唤雨?

  1、师:古代人只能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神话故事中,那20世纪人类是怎么呼风唤雨?(找到一个分句)

  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师:指名读,谈感受,是的,古代很多的幻想都变成了现实: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呢?请大家齐读。

  3、你知道20世纪靠什么呼风唤雨吗?(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一百年中,人类(板书: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板书: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引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引读)上百万年的总和。

  4、那你能结合20世纪人类取得的成就说说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吗?

  师小结:发明不同于发现。发现是揭示自然界已经存在的但尚未被人们所认识的自然规律和本质。而发明创造则是运用自然规律或本质去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方案。发现是不能获得专利的。只有发明才能获得专利。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句子填一填。(学生填)

  出示:()月球()深海()天体()奥秘

  评:其实每一个词语的运用,作者都是精雕细琢的,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作者用词的准确。

  5、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科技成就以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科学成就?

  评:祖先的幻想,今天的现实!多么强烈的对比啊,你感受到了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的相关句子。(学生自由读)

  四、学习古诗。4分

  3、师:在人类历史的百万年间,我们只用了短短的一个世纪,一百年时间,就将祖先的那么多幻想变成了现实。也可以说是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创造着一个个新的神话,太令人骄傲了。文中有一句诗对此进行了称颂,在哪儿?

  出示: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师:“春风”指什么?“梨花开”指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成就大,快)能将这种大、快读出来吗?指名两人朗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么一篇严谨朴素无华的文章,用上了这么一句诗以后就增色不少。

  五、总结

  这篇文章用短短的600多个字介绍的是一个世纪,一百多年,这么多的科学成就,如果用诗的语言来概括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哲学家的话说是“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那么作者是用一句什么话来概括?(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语言来概括?(学生说)

  结束:相信在新的世纪里,通过人类的不懈努力,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新的神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