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6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分析
1、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3、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4、学生自读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5、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二、检查朗读以及背诵
(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1、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
(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
(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2、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3、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雨巷、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4、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板书设计】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 基本功训练点(锻炼表达能力)
看图,想象表达,说句型:我走进秋天的果园,看到( ),闻到( ),听到( )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和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性形象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在看图观察说话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通过自学认识生字,进而能把课文较流利地朗读下来。
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难点是背诵,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条理背诵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子幻灯片(秋景图)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xx/9/19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谈话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组描绘美丽秋天的词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 看图说话,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1 范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体会怎样说话才能最生动。2 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3 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认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开火车读词语;从词中抽出生字读一读。用多种方式记生字。4 练习朗读课文。
四 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课文语言的准确。1 师生接读课文,体会这段话的条理。师: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 )学生读出(挂起金黄的灯笼)作者把金黄的'梨子比作?依次读出苹果、稻海、高粱,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2 大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在夸奖勤劳的人们。板书:收获的季节!点处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喜悦!3 美读,背诵课文。
五 拓展练习:画一画秋天的美景或者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提供给学生材料《秋阿姨》看图说话,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美丽。读课文,学词语。认读词语: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说说怎么记生字:图、梨、灯、波、浪、粱、燃、烧、勤、劳。跟老师一起读课文,用接读的方式理解课文。谈自己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和劳动的关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背诵。
第 二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1 认读词语。2 认生字,词语开花练习。
二 基本功训练多媒体出示秋天的果园图画。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秋天的果园真美。我看到( ),听到( ),闻到( )。
三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四 作业筹备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礼物》复习生字、词语。说话练习,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梨树 挂起 灯笼
苹果 露出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起 波浪
高粱 举起 火把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认清本质决定取舍”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是描写祖国的
大好河山,并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那么这一单元我们将来到汉语家园,对文言文进行学习,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它?(生答:有)
2、分别讲《守株待兔》和《画蛇添足》的.故事引出寓言《买椟还珠》。
二、新授
1、板书课题并解释课题。
2、朗读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①老师范读,同学们标注拿不准的字音并注意停顿(教师出示PPT停顿处)
②同学出声自由读,读准字音并能自由停顿。③教师指名读,纠正学生停顿错误。
3、指名同学汇报生字。
4、分析文言文
①结合书下注释,同学自己标注理解。
②教师重点分析书下五注释字词,使学生理解句意。
③小组讨论,回报文言文大意。
④同学讨论并总结文言文寓意。
5、表达训练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改变成一个小故事,并汇报给大家,在表达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②给大家放一段改编的小动画。
③互相说一说你身边曾发生哪些买椟还珠的事例。
6、作业
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你改编的买椟还珠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②背诵文言文
7、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楚人————为、薰、缀、饰、辑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只注重外表二不顾实质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语文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感受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纯真之爱。
3.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恰当。
【过程与方法】
在中心话题的引领下,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词语,自读、自悟体会情感,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准。通过师生谈话、生生交流等方法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孩子们将课文读得入情入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文中父母对孩子的无言的关爱以及孩子对自然、对美好事物纯真无邪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父亲和母亲情绪、心境的变化的描写及“直到最后父母才交谈了几句”感受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把遇到的读音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注,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B.思考:这篇课文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C.查找有关金翅雀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关于“金翅雀”,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围绕“金翅雀”,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检查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小组中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内交流易读错及不理解的生字词情况。
3.小组代表汇报遗留问题,全班交流。
4.教师出示整理的生词和容易读错的词语,指名朗读。
检查预习第二项: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中的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发现鸟窝——开始爬树——发现鸟蛋——亲吻鸟蛋——放回鸟巢(小金翅雀)
四、捕捉直觉
了解了课文内容,从中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孩子特别喜欢金翅雀;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
五、细读课文,感悟孩子对金翅雀的爱。
默读课文,找到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心境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发现鸟窝
“孩子高兴了,指手划脚地讲起来。他说,今天下午赶羊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金翅雀从一棵大白松树树冠里飞出来。他看呀看呀,在浓密的树枝里搜寻,终于在高处一根树杈上发现有一团黑黑的东西。”
引导学生从“看呀看呀...终于”等词体会孩子的好奇心,从“指手划脚”体验那份高兴的心情。
2、开始爬树
“孩子一直往上爬。巨大的松树又粗又高,他那纤细的身子紧紧贴在树皮上,慢慢往上挪动,每一步都要分两次进行:先用胳膊抱住,接着两条腿尽量往上蜷,用了很长时间才爬上去,中间在结实的树杈上休息三次。现在只能靠手,因为前面都是脆弱的新枝了。”
抓住孩子一系列的动词如:贴、挪、抱等词语体会孩子爬树的艰难,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朗读。
3、亲吻鸟蛋
在高高的树冠,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没有?
抓住“情不自禁”“吻”体会孩子对鸟蛋的无比喜爱。
4、放回鸟巢
孩子为什么没有把小鸟带回家?
抓住“满怀怜爱”“心境坦然”体会孩子的爱心。
说一说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葡萄牙著名作家米·托尔加笔下的《金翅雀》,还记得文中的孩子为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2、在讲述这件事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板书:饶有兴趣、心境坦然)
3、谁能像文中的孩子一样把这件事再给大家讲一讲呢?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金翅雀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板书:天真无邪的爱)
在孩子的'讲述过程中,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本,感受父母之爱
1、提出中心议题,学生自读自悟。
中心话题:
默读课文,找到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境是怎样变化的?勾画出相关语句,认真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1-3)
“母亲瞪大黑黑的眼睛”
“父亲像往常一样心不在焉,连听也没有听到”
“父亲总算抬起沉重的眼皮,聚精会神的开始听儿子说话。”
母亲:抓住“瞪”让学生体会母亲从开始就关注孩子。
父亲呢?为什么一开始“心不在焉”?可能父亲觉得很平常,没有什么了不起。也可能因为太累了。儿子太渴望父母一起倾听时,抓住“聚精会神”体会父亲虽累但为了孩子高兴也开始关注孩子。
小结:母亲总是关注着自己的孩子,无论再小的事,总能牵动她的心,而父亲由心不在焉到聚精会神,同样流露出对孩子默默的爱。
(5-7)
“母亲把儿子的话句句吸入心田,还用整个心灵吻着可爱的宝贝”
抓住“吸、吻”体会母亲听得更认真,全身心的投入。
“父亲则又开始吃饭了”,“父亲又抬起疲倦的眼皮,和母亲一样提心吊胆地听着”
父亲又开始吃饭可见父亲真的没有什么兴趣,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有没有让父母为你提心吊胆过?”
感情朗读,体会父母之爱。
小结: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父亲虽然还是有点漫不经心,但当孩子开始爬树时同样为孩子担忧着、紧张着。
(10-11)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
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心境又是怎样变化的?理解“战战兢兢”是什么意思,并与“提心吊胆”对比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精准。
父亲的心脏都停止了跳动,是真的停止吗?紧张、担忧到了极点,直至出现了幻觉,想象当时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语文教案 篇6
《欢乐的泼水节》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精读课文。全文紧扣“欢乐”一词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喜庆和深深的民俗风情。在教学中我紧扣“欢乐”一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真正成阅读的主人。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让他们自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体验欢乐,品味欢乐,与文本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课堂中的学友、老师进行多向的对话。
案例:
师: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到时了,这一天人们都做了哪些准备?快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
师:(板书“提、端、早早地”后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生:语气平淡地读。
师:你好像十点多才到,来得一点都不早,再读读。
生:再读句子,强调“早早地”
师:现在早多了,还有谁来得比他还早?
生:深情并茂地读。
师: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早呢?
生:我是来准备清水的。
师:(出示句子)原来泼水节用的清水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要滴上香水,还要撒上花瓣,闻一闻,真香
呀!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师:小朋友,你为什么时候来得这么早呀?
生:马上就要过泼水节了,我的心里特别激动。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出了急切的心情。
师:是啊,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很难得,不能错过的。虽然还没开始,得是人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
你们瞧——(引读第一句话)。
生:读第一句话。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开始泼水了,傣族人民又是怎样泼水的呢?快读读后面的句子。
生:读第三四句话。
师:(板书:互相追赶、灌、泼)怎样才算互相追赶?
生:就是你追我,我追你,下课我们就玩过,可好玩了。
师:你的理解非常准确,现在谁想舀一瓢水往同桌衣领里灌一灌?
生:学生表演。
师:对,“灌”就是这样,水从上而下往衣领里倒。女孩子拿起瓢往男生衣领里灌一灌,男生端起盆往
女孩子身子上泼一泼。
生:表演。
师:说得好,演得好,一定读得更好!谁想读。
生:快乐地读。
师:看得出,此时的你是快乐的。
生:兴奋地读。
师:你的心情一定很激动。
师:(出示图)看,此时的大街已经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你们瞧——(引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刚才人们拿瓢灌,端盆泼,你们还想用什么泼呢?
生:用水管射、提桶泼、用水枪射、矿泉水的瓶口上扎几个洞,把水挤出来……
师:好,请准备好你们的泼水工具,让我们互相追赶,想怎么泼就怎么泼,想泼谁,就泼谁。(音乐响起)
师生共同表演泼水场面。(场面热闹、笑声不断)
师:你们刚才的心情怎么样呢?请傣族小姑娘来说。
生:我非常高兴。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
生:高兴地读第四句。
师:瞧,她把书读到了脸上。请个傣族小伙子来说一说。
……
师:一个人读就这么欢乐,如果大家一起读一定更欢乐。
生:有感情地齐读第四句话。
师:读得这么好,就请你们来欣赏真正的泼水节。(播放泼水节录相)
生:认真观看,不时发出笑声。
师:为什么时候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却笑开了花?
生:因为清水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
师:哦,原来清水是吉祥如意思的象征……(引读句子)
生: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想把清水泼向谁,送给他什么样的祝福呢?(出示:我把清水泼向 ,祝福他(她) 。
生:我把清水泼向小树苗,祝它快快长大。
生:我把清水泼向校长,祝我们的学校天天都平平安安。
生:我把清水泼向老,祝老师越来越漂亮。
生:我把清水泼向奶奶,祝她长命百岁。
生:我把清水泼向我的同桌,祝她学习进步。
……
师:你们送出了这么多的祝福,我也要来送祝福了。我向你泼一盆学习进步,你高兴吗?我向你倒一桶吉祥如意,你高兴吗?我向你泼一盆天天开心,你高兴吗?我向你浇一瓢万事如意,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啊,因为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引读)
生:读句子
反思与分析:
一、朗读训练的阶梯性
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高尔基说:“读书愈多,就愈健康而勇敢。”可见读书对人的重要性。学习中熟练语文材料的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大量有阶梯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欢乐”之情而设计了一系列阶梯性的朗读训练。如在学习“开始泼水”部分,先以“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再通过理解“互相追赶”、“灌”等词的理解,进行同桌表演,之后以“演得好一定读得更好”这一句话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欲望。接下来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泼水,着实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也真实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与心情的“喜悦”。这样的朗读真可谓有血有肉,情真意切。在阶梯性的朗读训练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多方面感知了教材,真切感受到了“欢乐”的氛围。
二、情感体验的多样化
我国杨再隋教授说过:“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过程教师需要适时地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体验激情的情感因素并与之共鸣,这是教师成功的关键。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情感体验。在案例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泼水节的欢乐。首先主学模拟泼水场景进行表演,再观看真实的泼水节录相,再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欣赏,把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实际生少联系,把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三者融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主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语文带来的欢乐。
三、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的环境。在教学中要实现“他人欢乐”与“自己欢乐”的重合,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促手可及的欢乐。案例中除了运用文中插图外,还借助多媒体给学生了声像、图文及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一连几天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变得形象、逼真,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快乐学习变得如此简单。
四、难点突破的巧妙性
语文教学中深奥的道理往往只可意味不可言传,难以用语言来描述。难点的突破往往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案例中对“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的理解是一个难点,这一难点通过三个问题加以突破:
(1)为什么人们身上湿淋淋,脸上还笑开了花?
(2)你想把清水泼向谁?送给他什么时候样的祝福?
(3)小朋友们送了这么多祝福,老师也给你们送祝福,你们高兴吗?
通过这三个层次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刻地感受清水的寓意,巧妙地感悟清水背后的文字内涵,深奥的语言文字学习起来也如此快乐。
总之,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泉,只要贴近生活,学习语文就会是件快乐的事,快乐就变得如此简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天地》教案03-23
语文《荷花》教案03-21
语文《狼》教案 03-18
语文《赶海》教案03-19
语文试讲教案03-19
语文长征教案02-10
语文下册的教案01-10
语文《识字》教案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