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3 07:33: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蔬菜吗?

  喜欢吃哪些蔬菜?(出示蔬菜图片)

  你们谁见过菜园?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今天我们就学习《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让我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回答)

  同学们都理解了题意,那么这些字你们会读了吗?(出示生字词: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个别读,齐读

  三、严读课文,深入感悟

  读懂了生字词,就是扫清了我们阅读上是绊脚石,我们再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出示题目)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是怎么变化的,圈点出字词句。

  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感悟

  2、汇报交流

  分享总是快乐,你们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现在也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生: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师:你能找出有一个词吗?

  生:坚毅[板书:坚毅]

  生: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可怖的岩石。

  师:找出一个词

  生:没有气馁[板书:没有气馁]

  生: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词是“笑了”[板书:笑了]

  生: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信心十足[板书:信心十足]

  齐读板书,教师依次引导。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父亲的执著与信心。

  师:父亲的态度奖励了这样的变化,那家人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再快速看课文,找出家人的态度变化的词。

  生快速看课文,用笔画出。

  生:全家人投去差异的目光……是相当困难的。体现的词是“诧异”

  师:家人的诧异是在父亲什么态度下?

  生:坚毅[板书:诧异]

  生:似信非信

  师:当时父亲的态度是

  生:信心十足[板书:似信非信]

  师:为什么家人的态度与父亲的态度形成这样的对比?

  生: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是很难种出蔬菜的。

  ……

  师:那父亲又是用什么行动证实了自己的态度?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行动。

  生读,画句子。教师下去巡视。

  生:第三自然段, “每天……就……直到……才”。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父亲说到做到,开始行动。

  师:这个时候的行动是在父亲的什么态度之后?

  生:在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之后。

  师:你能读读吗?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生读

  生: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父亲没有气馁,之后就又开始了开垦菜园。

  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成功了,父亲就笑了。

  师:你能读读吗?把父亲又一次的辛劳,和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生:父亲将豌豆到进菜园,肥沃土地。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生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生: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四、延伸感悟:课外扩展出示“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生齐读。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练一练正因为————,才使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正因为————,才使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学生练习,将学生写的展示,并由学生读自己写的师:正因为父亲的勤劳,才成功的开辟一片的荒地。直到现在……(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知道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生齐读最后一段,再处事蔬菜的图片

  五、小结

  是啊,从父亲的菜园里,作者得到的不仅仅四季的蔬菜,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勤劳朴实,执著自信。从他那里我们懂得的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出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生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让学生知道,可以在独字上加部首构成新的汉字,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

  3.使学生了解可以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让学生知道,可以在独体字上加部首构成新的汉字,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

  3.使学生了解可以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具准备

  相关生字的单产和部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新课(5)

  1.出示上节课中的生字。

  2.回忆识记的办法。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在青安的基础上加单产便成了新字。今天,咱们也要用加一加的办法学习新的汉字。(板书课题:加一加)

  二、以“己”为例,教学认字(10)

  1.教师出示“己”,学生认读并组词。

  2.咱们可以在“己”上加什么部首,让它成为新的汉字呢?

  3.请小朋友们先暂保留你们讨论的结果,我们看看古人造字时,他们给“己”字加了什么部首。出示:

  讠-记(忘记)

  己

  乡-纪(纪律)

  4.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拼音认读这两个生字及“忘”。

  5.指名检查认读的情况。

  6.讨论、交流、反馈:怎样记住这些字。

  7.全班一起认读,然后再指名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迁移学法,学生自学(10)

  1.教师帮助小朋友们,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学。

  3.反馈“也”字组。

  (1)出示生字词卡:她、池、他,学生认读并组词。

  (2)说说你们怎么区别的。

  (3)指名认读,集体评议。

  (4)学生反馈小组学习这加了哪些部首,并认读这些字。

  (5)出示相关的生字词语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认读、巩固。

  四、指导写字(10)

  1.出示要写的字。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5.作业情况反馈,表扬好的,鼓励纠错,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10)

  写本节课学习的5个生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

  2.反馈学生上节课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自主识字。

  3.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汉字,加深记忆。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具准备

  相关生字的单产和部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5)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指名认读。

  2.集体认读生字。

  3.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二、反馈“白、西、分、中”组的自学情况(10)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同学互相评议。

  2.全班认读生字,并组词。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反馈小组在自学时的情况。

  5.交流各小组认为如何记这些字。

  三、拓展延伸(10)

  1.你们在自己加部首的时候,有没有造出目前仍没有学过的汉字。

  2.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生字卡,教全班小朋友识课外的生字。

  3.出示课后认一认,学生自由认读。

  4.指名认读并正确组词。

  5.全班认读,巩固积累生字。

  6.鼓励学生到课文中找这样组成的生字。

  四、指导写字(10)

  1.教师出示生字,巩固认识,引导观察它们的不同。

  2.借部首学生识记这两个汉字。

  3.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6.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反馈。

  7.学生作业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5)

  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觉。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拟定声音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回顾升旗仪式上的《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说说为什么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倾听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二、探究倾听的意义:

  1、观看心理小短剧《倾听者和不倾听者》,交流分析。

  情景1:学生甲一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沮丧地走着。碰到学生乙,上前诉苦求助:“我最近好烦恼,我的数学考试又不及格了,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而且-……”乙好象在听,但面无表情。

  情景2:甲更加烦恼痛苦,这时候他又碰到了丙。甲上前去,诉苦求助:“我最近很烦恼,我的……”丙一听,急忙插嘴:“怎么拉?你烦恼什么?”甲说:“我的数学……”丙又插嘴说:“数学作业又没有交了吗?不会做吗?是你没有听课吧?”甲解释道:“不是,是我的……”丙继续插嘴自说自话:“是不是考试偷看作弊被老师抓到了,还是你老爸不让你玩游戏又把你的游戏碟给收了?……”甲看着丙一股脑地说了一大串话,自己就是插不上嘴,更加苦恼了,唉声叹气地走了。

  情景3:丁看到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主动询问:“你有什么事吗?”甲:“我心里烦死了!”丁:“愿意说给我听听吗?”甲:“我的数学又没及格,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丁:“那可真够烦的.。”甲:“而我也有我的苦衷”。“是吗?”“我每天晚上在家做作业时,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爸爸妈妈和生意上的朋友一起打麻将,吵死了,我都静不下心来……”(丁边听边点头。)

  教师引导:看了短剧后的感受是什么,你更喜欢跟谁交朋友?

  学生交流后教师:倾听者收获信任、友谊。

  2、倾听能力小测验,感受体验。

  教师请学生倾听题目:

  中学的小明特别聪明,心算能力很强。有一天,老师又出了一道心算题目,来考考他:有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28个人。到了一站上了18人,下了3人;到了另外一站上了5人,下了20人;然后又上了16人,下了2人;到了另一站又上了4人,下了18人;

  这时老师停下来,不说话,望着学生。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这里,一定有学员大声地说出答案——28人。老师宣布:不错,现在车上还有28人,但是我的问题是“这辆车停了多少站?”有人答出了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聪明、智慧。

  3、引导学生说说倾听别人或被人倾听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幸福人生。

  三、学习倾听的方法

  1、结合“听”的繁体字,感悟听要用“心”。

  2、活动体验倾听要点:诚心、耐心、专心、应心

  3、引导学生对照倾听要点,说说自己在倾听时最需改进之处。

  四、尝试课堂上的倾听

  1、引导学生谈谈:课堂上有哪些锻炼倾听的机会。(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回答、倾听组员交流)

  2、同桌交流本节课的体会、想法。(检验倾听能力)

  3、集体交流体会,展示倾听本领。

  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 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 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蚂蚁小跑步的声音 用心听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飘落的声音

  教学后记:学生对认真听,用心听感悟很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练习使学生巩固学会的g、k、h、j、q、x、z、c、s、zh、ch、ri。

  2、能读准以上音节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学音节的读音。

  1、跟老师读一遍,学生齐读一次。

  2、自己和同桌同学互读,并互相检察。

  3、老师抽察。

  二、完成练习

  1、我会连。

  看图把正确的.音节连到相对应的图片上。

  2、我会读

  (1)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

  (1)读一读,写一写

  p-qd-qz-zhn-hq-gü-yu

  三、我会说。

语文教案 篇6

  秋天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知识要求:学会7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

  3、能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难点:“转”“黄”的写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秋天景象的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些季节吗?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板书课题)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 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是否是多音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 (转凉转换转化) 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香黄后鼻音字:丰 v去掉两点的规律:菊

  易错形的字:转排(注意笔顺)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书空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 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给课文生字组词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认课文生字,听写部分生词。

  2、 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秋天有哪些特点?

  板书:八月——秋天到九月——秋收忙十月——寒霜降

  (二)、学习新课

  1、 抽生读课文第一节

  ★读懂了些什么?重点了解:天气变化(天转凉、风变爽);有关蟋蟀秋天活动的只是。

  ★你还知道秋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还有其他的'一些动物他们在秋天干什么呢?

  ★ 你喜欢秋天这样的天气吗?谁来读出喜爱的感情来。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重读部分表现特点的词语的方法读出感情。

  2、 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看书上插图,学生回答。齐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 “秋收”什么意思?农民伯伯秋天都收了些什么呢?

  ★ “田野翻金浪”指的是什么?

  ★ 农民伯伯丰收了,他们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

  3、 在秋天,同学们喜欢什么景物呢?同桌交流收集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资料,说说为什么喜欢他。自由读课文第三节,这一节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大雁排成行,去干什么呢?喜欢吗?读一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你喜欢上秋天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如:画一画秋天的景物;写一些关于秋天的句子;读一读描写秋天的文章。

  (四)、指导诵读

  1、 总结课文,理清这首诗歌的顺序,感知文章写法。

  写了些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板书总结回答)

  2、 按节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2、 画一幅秋天的画或者抄一段描写秋天的文章,用来办教室墙报。

  (纸张大小教师统一,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附:板书设计:

  八月——秋天到 (天转凉 风变爽 蟋蟀把歌唱)

  九月——秋收忙 (鱼虾肥 瓜果香 田野翻金浪)

  十月——寒霜降 (枫叶红 菊花黄 大雁排成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江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江》,尽情畅游在丽江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江,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江,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江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江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江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江坝,丽江坝”“丽江,丽江”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江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江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江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江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江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江。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江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江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江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三、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江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8

  优质课活动目标:

  1、 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和协调能力。

  2、 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黑板夹子若干 自制教具(蝴蝶 蜜蜂 花 数字卡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带领幼儿做小律动

  二、 比赛夹夹子游戏

  1、出示教具花 夹子 数字卡片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花)老师还准备了(小夹子 数字卡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个夹夹子的游戏。

  2、出示小鼓,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当鼓声响起开始,鼓声一停 小朋友也马上停下,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家的.夹子最多。

  1)第一轮游戏请小朋友夹夹子,夹完数一数自己一共夹了几个.

  2)第二轮教师讲明第二轮游戏要求 这次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夹了几个。

  3)第三轮 这次的要求比上次的还要难,请小朋友夹比4个多1个的夹子。

  4)第四轮夹比5少1个的夹子。(教师小结)

  三、听力比赛

  1、这次要考一考小朋友的小耳朵,请小朋友挺好了(教师拍手6下);请小朋友也用拍手的方式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2、继续听,老师跺脚6下;请小朋友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教师出示数字6小结:凡是像刚才老师拍手跺脚的数量我们都用数字6来表示;

  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下数字6,请幼儿表演

  四、出示黑板 花 请幼儿点数

  1、今天我也用小花来玩游戏,请小朋友数一数我这里有几朵小花?(5朵)那我想让它变成6朵怎么办?(加上1朵)

  刚刚是5朵,又加上了1朵变成6朵了,那我们一起来说5添上1是6.

  2、拿下来1朵剩几朵了?(5朵)

  我们一起来说6去掉1是5

  五、利用教具蜜蜂 蝴蝶 来做游戏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今天香香的小花还引来了许多的小蝴蝶和小蜜蜂,它们都要和小朋友做游戏,请小朋友把操作纸平放到桌子上。

  听老师指挥:(1)请在第一行格子里飞进4只小蜜蜂,再想办法让小蜜蜂变成5只,再想办法变成6只。(2)请在第二行格子里飞进5只小蝴蝶,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谁多谁少?再想办法让蜜蜂和蝴蝶变的一样多。

  六。、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玩的开不开心,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跟客人老师再见吧!

《语文教案[合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备课教案01-25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合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合集]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亲情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蔬菜吗?

  喜欢吃哪些蔬菜?(出示蔬菜图片)

  你们谁见过菜园?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今天我们就学习《父亲的菜园,](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让我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回答)

  同学们都理解了题意,那么这些字你们会读了吗?(出示生字词: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个别读,齐读

  三、严读课文,深入感悟

  读懂了生字词,就是扫清了我们阅读上是绊脚石,我们再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出示题目)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是怎么变化的,圈点出字词句。

  小组交流,分享彼此的感悟

  2、汇报交流

  分享总是快乐,你们小组内进行了交流,现在也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生: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师:你能找出有一个词吗?

  生:坚毅[板书:坚毅]

  生: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可怖的岩石。

  师:找出一个词

  生:没有气馁[板书:没有气馁]

  生: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词是“笑了”[板书:笑了]

  生: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信心十足[板书:信心十足]

  齐读板书,教师依次引导。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父亲的执著与信心。

  师:父亲的态度奖励了这样的变化,那家人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再快速看课文,找出家人的态度变化的词。

  生快速看课文,用笔画出。

  生:全家人投去差异的目光……是相当困难的。体现的词是“诧异”

  师:家人的诧异是在父亲什么态度下?

  生:坚毅[板书:诧异]

  生:似信非信

  师:当时父亲的态度是

  生:信心十足[板书:似信非信]

  师:为什么家人的态度与父亲的态度形成这样的对比?

  生:因为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生: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是很难种出蔬菜的。

  ……

  师:那父亲又是用什么行动证实了自己的态度?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行动。

  生读,画句子。教师下去巡视。

  生:第三自然段, “每天……就……直到……才”。父亲通过一个星期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了三四分的黄土地。父亲说到做到,开始行动。

  师:这个时候的行动是在父亲的什么态度之后?

  生:在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之后。

  师:你能读读吗?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生读

  生:第五自然段,“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地挑上去”,父亲没有气馁,之后就又开始了开垦菜园。

  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自己的身体,在岩石之上创造了一块菜园。成功了,父亲就笑了。

  师:你能读读吗?把父亲又一次的辛劳,和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

  生:父亲将豌豆到进菜园,肥沃土地。父亲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目光长远,不贪图眼前利益。

  生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从父亲的身上得到了什么?

  生:执著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为了理想竭尽全力地付出等

  四、延伸感悟:课外扩展出示“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生齐读。深入领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望着荒凉的山坡上那“一片碧绿的翡翠”,你此时心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练一练正因为————,才使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正因为————,才使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学生练习,将学生写的展示,并由学生读自己写的师:正因为父亲的勤劳,才成功的开辟一片的荒地。直到现在……(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知道现在,那一块坡地,仍是我家的菜园……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

  生齐读最后一段,再处事蔬菜的图片

  五、小结

  是啊,从父亲的菜园里,作者得到的不仅仅四季的蔬菜,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勤劳朴实,执著自信。从他那里我们懂得的而是一种人生精神。

  出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难、挫折不气馁,永远保持自信,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生读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其中的8个生字。

  2.让学生知道,可以在独字上加部首构成新的汉字,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

  3.使学生了解可以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让学生知道,可以在独体字上加部首构成新的汉字,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规律。

  3.使学生了解可以抓住汉字的表意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识字。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具准备

  相关生字的单产和部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导入新课(5)

  1.出示上节课中的生字。

  2.回忆识记的办法。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在青安的基础上加单产便成了新字。今天,咱们也要用加一加的办法学习新的汉字。(板书课题:加一加)

  二、以“己”为例,教学认字(10)

  1.教师出示“己”,学生认读并组词。

  2.咱们可以在“己”上加什么部首,让它成为新的汉字呢?

  3.请小朋友们先暂保留你们讨论的结果,我们看看古人造字时,他们给“己”字加了什么部首。出示:

  讠-记(忘记)

  己

  乡-纪(纪律)

  4.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拼音认读这两个生字及“忘”。

  5.指名检查认读的情况。

  6.讨论、交流、反馈:怎样记住这些字。

  7.全班一起认读,然后再指名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迁移学法,学生自学(10)

  1.教师帮助小朋友们,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自学。

  3.反馈“也”字组。

  (1)出示生字词卡:她、池、他,学生认读并组词。

  (2)说说你们怎么区别的。

  (3)指名认读,集体评议。

  (4)学生反馈小组学习这加了哪些部首,并认读这些字。

  (5)出示相关的生字词语卡片,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认读、巩固。

  四、指导写字(10)

  1.出示要写的字。

  2.指名认读并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5.作业情况反馈,表扬好的,鼓励纠错,认真书写。

  五、布置作业(10)

  写本节课学习的5个生字。

  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3个汉字。

  2.反馈学生上节课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自主识字。

  3.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汉字,加深记忆。

  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懂得抓住汉字的表意的特点,帮助识记生字,了解生字的意思。

  教具准备

  相关生字的单产和部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5)

  1.教师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指名认读。

  2.集体认读生字。

  3.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生字。

  二、反馈“白、西、分、中”组的自学情况(10)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同学互相评议。

  2.全班认读生字,并组词。

  3.小组内开火车读。

  4.反馈小组在自学时的情况。

  5.交流各小组认为如何记这些字。

  三、拓展延伸(10)

  1.你们在自己加部首的时候,有没有造出目前仍没有学过的汉字。

  2.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生字卡,教全班小朋友识课外的生字。

  3.出示课后认一认,学生自由认读。

  4.指名认读并正确组词。

  5.全班认读,巩固积累生字。

  6.鼓励学生到课文中找这样组成的生字。

  四、指导写字(10)

  1.教师出示生字,巩固认识,引导观察它们的不同。

  2.借部首学生识记这两个汉字。

  3.引导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位置。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

  5.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6.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然后反馈。

  7.学生作业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5)

  抄写本节课学习的生字。

  教后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前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觉。

  重点难点:理解文章含义,感受课文丰富的内涵。

  教学准备:拟定声音的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回顾升旗仪式上的《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说说为什么第三个小金人最有价值。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倾听的人是最有价值的?

  二、探究倾听的意义:

  1、观看心理小短剧《倾听者和不倾听者》,交流分析。

  情景1:学生甲一副愁眉苦脸的神情,沮丧地走着。碰到学生乙,上前诉苦求助:“我最近好烦恼,我的数学考试又不及格了,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而且-……”乙好象在听,但面无表情。

  情景2:甲更加烦恼痛苦,这时候他又碰到了丙。甲上前去,诉苦求助:“我最近很烦恼,我的……”丙一听,急忙插嘴:“怎么拉?你烦恼什么?”甲说:“我的数学……”丙又插嘴说:“数学作业又没有交了吗?不会做吗?是你没有听课吧?”甲解释道:“不是,是我的……”丙继续插嘴自说自话:“是不是考试偷看作弊被老师抓到了,还是你老爸不让你玩游戏又把你的游戏碟给收了?……”甲看着丙一股脑地说了一大串话,自己就是插不上嘴,更加苦恼了,唉声叹气地走了。

  情景3:丁看到甲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主动询问:“你有什么事吗?”甲:“我心里烦死了!”丁:“愿意说给我听听吗?”甲:“我的数学又没及格,被老师训了一顿,又被老爸打了一顿。”丁:“那可真够烦的.。”甲:“而我也有我的苦衷”。“是吗?”“我每天晚上在家做作业时,家里总是热闹非凡,爸爸妈妈和生意上的朋友一起打麻将,吵死了,我都静不下心来……”(丁边听边点头。)

  教师引导:看了短剧后的感受是什么,你更喜欢跟谁交朋友?

  学生交流后教师:倾听者收获信任、友谊。

  2、倾听能力小测验,感受体验。

  教师请学生倾听题目:

  中学的小明特别聪明,心算能力很强。有一天,老师又出了一道心算题目,来考考他:有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28个人。到了一站上了18人,下了3人;到了另外一站上了5人,下了20人;然后又上了16人,下了2人;到了另一站又上了4人,下了18人;

  这时老师停下来,不说话,望着学生。看看学生有什么反应。这里,一定有学员大声地说出答案——28人。老师宣布:不错,现在车上还有28人,但是我的问题是“这辆车停了多少站?”有人答出了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聪明、智慧。

  3、引导学生说说倾听别人或被人倾听的亲身感受。

  教师引导:倾听者收获幸福人生。

  三、学习倾听的方法

  1、结合“听”的繁体字,感悟听要用“心”。

  2、活动体验倾听要点:诚心、耐心、专心、应心

  3、引导学生对照倾听要点,说说自己在倾听时最需改进之处。

  四、尝试课堂上的倾听

  1、引导学生谈谈:课堂上有哪些锻炼倾听的机会。(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同学回答、倾听组员交流)

  2、同桌交流本节课的体会、想法。(检验倾听能力)

  3、集体交流体会,展示倾听本领。

  五、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 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 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蚂蚁小跑步的声音 用心听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飘落的声音

  教学后记:学生对认真听,用心听感悟很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练习使学生巩固学会的g、k、h、j、q、x、z、c、s、zh、ch、ri。

  2、能读准以上音节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学音节的读音。

  1、跟老师读一遍,学生齐读一次。

  2、自己和同桌同学互读,并互相检察。

  3、老师抽察。

  二、完成练习

  1、我会连。

  看图把正确的.音节连到相对应的图片上。

  2、我会读

  (1)绕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四十不是十四,十四不是四十。

  (1)读一读,写一写

  p-qd-qz-zhn-hq-gü-yu

  三、我会说。

语文教案 篇6

  秋天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天气、物候几方面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知识要求:学会7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

  3、能力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秋天是天气转凉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

  难点:“转”“黄”的写法。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秋天景象的图片、音乐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哪些季节吗?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板书课题)你的周围有什么变化吗?

  2、 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是否是多音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 (转凉转换转化) 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香黄后鼻音字:丰 v去掉两点的规律:菊

  易错形的字:转排(注意笔顺)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书空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 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给课文生字组词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抽认课文生字,听写部分生词。

  2、 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秋天有哪些特点?

  板书:八月——秋天到九月——秋收忙十月——寒霜降

  (二)、学习新课

  1、 抽生读课文第一节

  ★读懂了些什么?重点了解:天气变化(天转凉、风变爽);有关蟋蟀秋天活动的只是。

  ★你还知道秋天的天气有什么特点吗?还有其他的'一些动物他们在秋天干什么呢?

  ★ 你喜欢秋天这样的天气吗?谁来读出喜爱的感情来。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重读部分表现特点的词语的方法读出感情。

  2、 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呢?看书上插图,学生回答。齐读课文第二节,思考:

  ★ “秋收”什么意思?农民伯伯秋天都收了些什么呢?

  ★ “田野翻金浪”指的是什么?

  ★ 农民伯伯丰收了,他们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指导朗读,着重从快慢、轻重上进行指导。

  3、 在秋天,同学们喜欢什么景物呢?同桌交流收集的关于秋天景物的资料,说说为什么喜欢他。自由读课文第三节,这一节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大雁排成行,去干什么呢?喜欢吗?读一读。

  (三)、拓展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后,知道了些什么?你喜欢上秋天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如:画一画秋天的景物;写一些关于秋天的句子;读一读描写秋天的文章。

  (四)、指导诵读

  1、 总结课文,理清这首诗歌的顺序,感知文章写法。

  写了些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板书总结回答)

  2、 按节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2、 画一幅秋天的画或者抄一段描写秋天的文章,用来办教室墙报。

  (纸张大小教师统一,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附:板书设计:

  八月——秋天到 (天转凉 风变爽 蟋蟀把歌唱)

  九月——秋收忙 (鱼虾肥 瓜果香 田野翻金浪)

  十月——寒霜降 (枫叶红 菊花黄 大雁排成行)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江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江》,尽情畅游在丽江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江,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江,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江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江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江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江坝,丽江坝”“丽江,丽江”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江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江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江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江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江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江。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江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江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江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三、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江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语文教案 篇8

  优质课活动目标:

  1、 发展幼儿手指肌肉动作和协调能力。

  2、 学习6的形成,区别5、6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3、 幼儿乐于参与活动,感受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黑板夹子若干 自制教具(蝴蝶 蜜蜂 花 数字卡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带领幼儿做小律动

  二、 比赛夹夹子游戏

  1、出示教具花 夹子 数字卡片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呀?(花)老师还准备了(小夹子 数字卡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个夹夹子的游戏。

  2、出示小鼓,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当鼓声响起开始,鼓声一停 小朋友也马上停下,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家的.夹子最多。

  1)第一轮游戏请小朋友夹夹子,夹完数一数自己一共夹了几个.

  2)第二轮教师讲明第二轮游戏要求 这次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夹了几个。

  3)第三轮 这次的要求比上次的还要难,请小朋友夹比4个多1个的夹子。

  4)第四轮夹比5少1个的夹子。(教师小结)

  三、听力比赛

  1、这次要考一考小朋友的小耳朵,请小朋友挺好了(教师拍手6下);请小朋友也用拍手的方式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2、继续听,老师跺脚6下;请小朋友用数字卡片来告诉老师你听到了几声?(6)

  教师出示数字6小结:凡是像刚才老师拍手跺脚的数量我们都用数字6来表示;

  请小朋友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下数字6,请幼儿表演

  四、出示黑板 花 请幼儿点数

  1、今天我也用小花来玩游戏,请小朋友数一数我这里有几朵小花?(5朵)那我想让它变成6朵怎么办?(加上1朵)

  刚刚是5朵,又加上了1朵变成6朵了,那我们一起来说5添上1是6.

  2、拿下来1朵剩几朵了?(5朵)

  我们一起来说6去掉1是5

  五、利用教具蜜蜂 蝴蝶 来做游戏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今天香香的小花还引来了许多的小蝴蝶和小蜜蜂,它们都要和小朋友做游戏,请小朋友把操作纸平放到桌子上。

  听老师指挥:(1)请在第一行格子里飞进4只小蜜蜂,再想办法让小蜜蜂变成5只,再想办法变成6只。(2)请在第二行格子里飞进5只小蝴蝶,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谁多谁少?再想办法让蜜蜂和蝴蝶变的一样多。

  六。、结束部分

  今天你们玩的开不开心,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 跟客人老师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