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师:说明你们能边读边去想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
(二)让我们先把目光聚集到那一处很小的泉眼边,去看看这一幅画面,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生读。
1、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如何感受到水的珍贵?)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看出。因为我们这里酒比水贵,他们缺水,所以水比酒贵。
生:我从“十公里”“一小时”“一担”这几个词感受到水的珍贵。
师:你直接找到了这几个词,让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指名读(2生)。
师:假如这是电影里远远的镜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人们纷纷排队去挑水。
生:我看到了人们满头大汗。
师:这是近镜头,看到了人们满头的大汗。
生:我看到人们排着很长的队。
生:我看到泉眼里的水快要挑完了。
师:我们将镜头渐渐推进,老师读,你们听,看你们看到了镜头中的什么。
生:看到一个农民艰辛地挑水回家。
生:看到一位农夫挑水在很窄很小的路上。
生:很小的泉眼里一分钟只流出一点水。
师:真是滴水如油啊。
生:流出来的都是泥水。
生:排这么长的队,只是为了这一担泥水。
师:谁再来读,把你们的想象化成朗读。
指名读。
师:注意数量词,看到它,留心它,再读。
师:小小的泉,长长的路,炎炎的日,沉沉的担,这便是村里人的日子,我们再来读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体会村里人的艰苦。
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生读。
师: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
(三)那处很小的泉眼是全村人生命的源,但远水难解近渴,因而下雨天便成了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1、读读第二小节,这小节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再次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吃来自天空的水可以看出,不卫生还吃。
生:大人们也参加,知道水在村里很珍贵,在这里只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会,而他们那大人也会在雨中洗澡。
生:从“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盼望的日子”可以看出。
生:从“家家户户都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可以看出。
师:很长一段时间,有多少时间?你猜。
生:两三个月。
师:也许还要长。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读。
师:你能体会村里孩子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兴奋……
师:假如你是村里的孩子,你会用什么举动来表现你的兴奋、高兴呢?
生:跳跃
生:用盆积水
生:跳舞
……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师: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欢声笑语
师:怎么笑?怎么说?
生:奔跑声
生:叫喊声
生:尖叫声、欢呼
师:直接说出话语。
生:我总算可以好好地洗一回澡了!
……
齐读。
师:雨水对村里孩子来说是什么?
生:享受。
4、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就请你痛痛快快地来读一读。
5、让我们再次重温那缺水的苦涩,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的(痛快)(高兴)(激动)(享受)(兴奋)(快乐)(幸福)(舒服)(惬意)呢?
师:其实他们比你们读的更沉重。我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三个小节。
生读。
师:理解孩子们为什么会这般痛快、高兴、激动了吗?
师:我们生活在细雨菲菲的江南水乡,怎能体会他们的心情。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来进入孩子们的家乡。
播放录像。
师:乌云过去了,太阳又伸出了它炽热的手,碗里一滴水也没有。
师:谁再把这段话来读一读。
生读。
师:背后品出了什么?仅仅是欢欣与快乐吗?
师:再读课题,还是司空见惯的水吗?这水是什么?
生:是农民辛苦换来的水。
生:是村里人的幸福。
生:象征了每个人的生命。
生:这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
三、小结课文。
长期缺水的山村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下节课我们将从那一勺水里再去感受水的珍贵。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
板书:
水 挑水
最珍贵 洗澡 尽情享受
浇水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绘画用品。
【教学时数】
两课时。
【课时内容目标】
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讲一讲?
2、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谈一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课件,认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并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开火车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假如有一支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引导学生用我用马良的神笔为──画。说话,师随机板书、板画)
三、细读课文,感悟语言、感情朗读
1、小组自学:
课文用三个小节写了小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他的哪一个愿望,把它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汇报小组自学结果,师加以适当的引导:
⑴ 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为什么?
⑵ 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些词、哪些句子用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⑶ 比较感悟句子:
我要给小树画个太阳,让小树也能成长。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
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我要给小鸟画许多谷粒。
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
(同上。)
3、总体朗读指导:
⑴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四次,朗读时怎样处理?
⑵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画许多好吃的谷粒画一双好腿。这三处感情有什么不同?假如你是小树,小鸟、西西,你怎么读这三个句子?(指导学生分别读出兴奋──喜悦──沉重的语气。)
⑶ 比赛读,师生评价,让学生在边听边评中提高朗读水平。
⑷ 创设情境诵读课文。(闭眼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或者用笔画出这些画面。)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选你最喜欢的一节背诵下来。
找自己的好朋友,竞赛背。
四、扩展活动
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画一画吧。我们来为课文再写一小节好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4.了解五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和《己亥杂诗》
一、 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起,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 学习《饮酒》其五
三、 1.请学生回忆陶渊明的有关情况
2.介绍写作背景:《饮酒》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弃官归隐的第20年(417年)写成的一组五言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二十首,以这一首最为闲雅有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指导朗读。(3)理解大意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就好像心静自热凉一样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4)课文研讨。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5)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己亥杂诗》
1、简介作者: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2、朗读全诗
3理解大意: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内容:学习《行路难》
1、 回忆李白的有关情况。2、简介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其时,作者应召入长安已二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悲愤而写了这组诗。共三首。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3.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4、探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第三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理解大意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第四课时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解题。2.研习课文。(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历史的星空多么璀璨,是英雄俊杰之士的肝胆,像日月一样照彻了历史的乾坤。天地因有正气而万劫不衰,一个民族也因为有英雄而万代不朽,他们是照耀星空的日月!他们是贯穿古今的永不枯竭的江河!他们是民族的脊梁!这些英雄的品质比松挺,比梅香,比翠竹更挺拔!今天,让我们借助《梅香正浓》这篇课文回到那民族危亡的时刻,感受他们的气概。
二、自主学习:
(一)、读标准音:寡廉鲜(xiǎn)耻纵情逸(yigrave;)乐高官厚禄(lugrave;)
拜谒(yegrave;)崇(choacute;ng)敬虬(qiuacute;)枝峥嵘(zhēngroacute;ng)捐(juān)躯昏庸(yōng)
殉(xugrave;n)自刎(wěn)尸骸(haacute;i)飨(xiǎng)楹(yiacute;ng)酷(kugrave;)爱召(zhagrave;o)集
瞻(zhān)仰体恤(xugrave;)戕(qiāng)害伫(zhugrave;)立怂恿(sǒngyǒng)
(二)解词:
1、酷爱:十分喜爱。
2、拜谒:拜访、拜见。
3、高官厚禄:官大,待遇高。
4、尸骸:尸骨。
5、楹联:挂或贴在堂屋柱子上的对联。
6、寡廉鲜耻:形容人没有操守不知羞耻。
7、戕害:杀害、残害。
(三)自由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主题:作者借傲雪的梅花,在风雨中依然清香如故的不屈不挠的品格,重点介绍了明朝的遗臣的史可法的感人事迹,歌颂了民族危亡之时英雄们的崇高气概。)
三、合作学习(深入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第2-6自然段,详细写了史可法的`英雄事迹,共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件:写在民族危亡之时几次起草奏章,提出救亡方略,规劝皇帝,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
第二件:写史可法在明朝大势已去之时,发誓与扬州城共存亡。
第三件:扬州陷落,史可法宁死不降,最后“大骂气绝身亡”。
2、感情线索:
崇高——感动——伤感而肃然——感慨万分
四、探究学习:
文章的结尾“梅香”的含义?
(指梅花的品格,及具有“梅花”品格的英雄身上所体现的凛然正气)
五、回顾反思: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2、请学生结合历史讲,具有“梅香”品格的英雄的事迹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5
1、 文学常识: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湍:形容词作名词,急流的水。
4、一词多义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巘: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xx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语文教案 篇6
一、交流展示,引入教学
1. 交流课前搜集的对子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师:小朋友,有谁在课前搜集到了对子词句?是从哪儿搜集到的?请给同学们说说好吗?(交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一口气说了很多对子,说得很好,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相信其他同学都能说。
2 .谈谈课前了解的对子知识,鼓励探究学习。
师:前面,有很多小朋友交流了自己搜集到的对子。现在呀,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什么叫对子?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大胆地说)
看来,小朋友们在课外已经学到了很多关于对子的知识。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学习更多的对子,了解更多关于对子的知识,好不好?
二、熟读课文,认识生字
1 .初读对子,感知生字。
(1)小朋友,请把课文试读两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先自己想想办法。
(老师可以边巡视边点拨指导,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哪位小朋友敢读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3)谁来评一评这两位小朋友读得怎么样?
(4)两位小朋友评得很对,范读得也很好。现在全班齐读课文。
生齐读(也可自由读、分组读,直到读准、读通、读熟为止)
2、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非常调皮,跳到这儿来了(出示课件),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
(1)生自由读、小老师带读。
(2)我们不仅要读准这些生字,还要想办法把它们记在头脑里。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生字,看谁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把它们记住(教师出示生字卡)。
(3)同学们想的办法非常好,有些字还可以组成对子(组词)来记住它。如记“恨”-字,可以通过组“爱对恨”来记;记“贫”字,可以通过组“贫对富”来记……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悟积累
l .引导学生朗课文,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出示课件)
(1)现在同学们读课文第一组对子,边读边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哪些行为和事物是美好的,哪些是丑恶的?哪些值得爱,哪些应该恨?哪些是真诚的,哪些是虚假的?……
生读(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教师或学生示范读……,总之要读出感情来,读出节奏来,读出意味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能说多少算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适当点拨一下“冷漠、热忱、雪中送炭’‘等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
(2)现在请小朋友们读课文第二组对子边读边体会:什么是贫、什么是富?什么是冷、什么是暖?什么叫饥寒、什么叫温饱?……
生读(侧重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对“索取”、“奉献”等较抽象的词语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2 .简要介绍对子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发现对子的规律。
(1)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全部是对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什么是对子?
对子就是同学们常听说的对联,对联又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等;在形式上有正对、反对……)
(2)同学们读了今天的对子有什么发现?(老师可出示例句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每组对子的两句字数相等、每组对子的内同都是相关的`,上下是衔接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不少新知识,遇到一组句子要判断它是不是对子,要通过多读多想、多体会来判断!
3、指导学生积累对子,练习对对子。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背一背,并学着课文中的对子练习对几个对子。
生读背对子,练习对对子(可以先分小组对,然后在全班交流,并引导评一评)。
(2)刚才,小朋友们读得好、背得好、对得也好!现在我们要练习用在第一册和本册中学到的字词对对子。
例:硬—软、浅—深、反—正、容易—困难… …
二、指导书写,引导拓展
1 .引导观察,把握要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要写的生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么写的(字的特点)。
(1)“丑”字不能把中间的“横”写成“点”… …
(2)“暖”字的右边不是“爱”字;
(3)“贫”字上面是“分”不是 “今”。
2、生练写、评价。
3、引导拓展,增强素养
今天,小朋友们学了很多对子,还知道怎么对对子!回家后,把学过的对子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抽时间搜集一些对子或写一些对子,准备在班上交流,好吗?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流利诵读,感知诗词大意,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2、精读,品味诗词凝练的语言,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背诵《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鹧鸪天 代人赋》
学习方法:精读感知,品味交流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齐读目标,明确方向)
二、齐读这三首诗词,并朗读展示(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三、熟读感知,品味诗词(自主学习这三首诗词完成后各组展示)
1、学习《春夜喜雨》
⑴《春夜喜雨》的作者是 ,字子美,唐代伟大的 。他的诗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历来被称为“ ” ,与 齐名并称“大李杜”。
⑵《春夜喜雨》是一首 言 ,共有 句。律诗共分为 、
、 、 这四联。在本诗中,它的颔联是 ,
⑶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这首诗
⑷本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春雨细而轻柔的句子是 ,现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思想工作细致入微,也指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教育。
⑸“花重锦官城” 的意思是 ,“重”字形象的表现了 。
2、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作者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请再写出其他的七位:
⑵本诗是一首 言 。
⑶本诗中,“ ” 表现了早春景色之美;“ ,
”运用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赞美。
3、学习《鹧鸪天 代人赋》
⑴《鹧鸪天 代人赋》的作者是 ,字幼安,号 ,
(朝代)爱国词人。
⑵认清字形,并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已生些( ) 平冈( ) 黄犊( )
沽( )酒 荠( )菜花
⑶品读“陌上柔桑破嫩芽”一句,体会该句中“破”字的妙处:
⑷“ , ”是本诗中的名句,用
“ ”和 “ ”形成对比,一褒一贬,表明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山村风光的赞美。
4、背诵并默写《春夜喜雨》
四、拓展提升(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吧,你会提高的更快)
1、诗句理解性默写
⑴《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在春雨的滋润下,草色若有若无的句子是 , 。
⑵《春夜喜雨》中, , 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色。 , 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雨的善解人意。
⑶《游园不值》的作者是 ,诗中表现出春天景物生机勃勃,具有不可抑制的生命力的句子是 , 。
⑷《玉楼春》一词的名句是 , 。
⑸《江南春》中的名句是 , 。
2、请写出课外你所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长征教案06-21
语文阅读教案(精选)06-22
语文教案07-17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18
语文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