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只有三句,句句押韵,它以的口吻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学生喜欢诵读。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应加大读的分量,童声范读、教师指导读、自由读、指名读、有选择的读、齐读……力求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小诗的意境,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并不熟悉蒲公英,同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教学时运用CAI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表达就越具体生动。小诗最末一句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飞到哪儿去呢?这很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小诗,初步了解有关蒲公英的常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2.会认读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这五个词语,学会种、毛、呀这三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图这是什么?(学生猜测)
二、初步感知
1.听童声范读
回答:我是什么?我是怎么样的?
2.顺势学习小诗第一句(我是,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正音:蒲公英、种子、毛茸茸。
3引读第二句
看看种子的`妈妈--蒲公英。
三、反复诵读课文
1.童声范读,学生看书仔细听。
2.再听一遍范读,学生可跟读。
3.指名读,其他学生对嘴形。
4.与小伙伴一起读。
5.认读字词
(1)种子、毛茸茸、微风、轻轻、家、离开、哪儿、就是
(2)种、毛、呀
(3)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
做动作理解微风的意思。
想象:如果你是,这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四、欣赏图景
1.看看蒲公英飞的样子(课件)
2.观看录像《蒲公英飞舞》,教师配介绍。(带有极轻的伞状的羽毛,可以乘风飞行。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成熟的像雪片一样飞舞……)
3.质疑问难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蒲公英妈妈和?
4.自由想象蒲公英飞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五、朗读指导
1.自由读喜欢的部分。
2.指名读。
3.评价、指导。
4.配上图景读、齐读、背诵。
六、写字指导
1.认字。
2.范写。
3.书空。
4.练写。
5.讲评、作业展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1、出示课文插图或播放根据课文插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看图说话,出示词语。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随学生的介
绍,随机出示词语)
(二)自主探究识字学文
1、出示卡片“我会认”,激发学生自主说认识的字。
谁会认生字条中的哪些字?能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吗?
(学生复习已学生字,交流自主认识的生字)
2、打开课本,让学生自主学词学字。
(1)拼一拼,读词语,画出词语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
(2)发现容易读错的字,并正音:
看清韵母读:冰、丁、争、鸣(后鼻韵母)
看清声母读:苏、争(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出示词语卡片,领读。
老师领读;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4、看图,照例句说句子、找词语、读字。(方法:一人描述说句,一人根据意思取词语字条认读。)
(1)出示例句:春天来了,大地好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找词语:万物复苏
认读生字:万复苏
(2)照样子说句,找词读字
句:“春天来了,。”
词: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三)、精讲点拨,指导写字,巩固生字
(1)观察字形,让学生发现字的特点。分析字形结构,记字。
偏旁联想识字:柳冰泉鸣(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部件组合识字:歌(哥+欠)百(一+白)
(2)老师范写,让学生看清笔画的位置。
“冬”和“齐”的点写在竖中线上,撇笔和捺笔要舒展开。
“丁”的“亅”要写在竖中线上。
“万”字注意笔顺是“一、S、丿”;“丿”在竖中线上起笔。
“百”字的'横写得长一点。
(3)读词想象
1、用适中的速度朗读词语。
2、读出词语的韵味。
朗读时,每行的两个词语之间可接得紧些,读完末尾的“苏、舞、冬、鸣”后要稍作停顿,以显示韵脚。
3、看图,听老师读,感受词语描绘的情景。
4、自己读词语,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
(四)实践活动
出示课后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说一说: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图
找一找:春天在哪里呢?
(五)、总结本节收获
(六)、作业设计
1、回家跟爸爸妈妈说一说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去大自然中找找你眼里的春天,画一画或与一写。(寻找春天,放在春天真正来临时完成,先画一张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春天。)
3、写字练习。
板书设计
识字1
柳绿花红(柳)莺歌燕舞(歌舞)
冰雪融化(冰)泉水丁冬(泉丁)
百花齐放(百齐)百鸟争鸣(争鸣)
课后反思:
采用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教育。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同时懂得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懂得关爱父母,并了解文中部分词语。
课前准备:
课件、奖励评价志、磁带、二类字小黑板、词语卡片。
教学设计总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文本的同时,体现多样的识字形式,要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文本有机融合,在反复的读书体会中,赋予汉字情感,渗透汉字文化,总结识字规律,教会识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舒缓、轻重、抒情的音乐声中,教师在走动中有感情地涌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体现及文本本身的文化价值,为学生营造一种恬静,亲切的氛围,在这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师:听老师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问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既是一个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过程,又是一个鼓励学生质疑的过程。在这里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暂不作回答,鼓励学生读课文时只要用心,就会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板书课题,初步渗透汉字的内涵。
师:(板书课题《妈妈睡了》)注重看老师写“睡”字,左边是“目”右边是“垂”。
三、分层读课文,在阅读中识字。
1、初读课文,自我识字。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铅笔把生字朋友轻轻地圈起来,再用课前提到那些方法认一认,有拼音的拼一拼音,没拼音的查一查,问一问,争取把课文中的每个字音都读对,每个句子都读通。
(教师巡视在学生中,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2、练读长句,认读生词。
(点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和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文时,会有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猜读生字的现象,教师在这里有意识将生字从一个大的语境过渡到小的语境,逐步增加难度。
师:课文里还有不认识的字吗?
3、在语境中渗透识字方法。
师:你知道妈妈是怎样哄自己的宝宝睡觉的吗?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而谈,体会妈妈哄宝宝的温柔,点击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师:(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后)睡得好熟好熟,还可以怎么说。
(由第二自然段引出问题:“妈妈为什么在哄我午睡时自己先睡着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累了、乏了”)、“乏”字怎么写,老师不记得了。谁能帮帮我?
师:原来给熟悉的字“之”加上一笔,就是“乏”了,我们今后可以用这种给熟字加一加的方法来记字。
师:我们能给“乏”字加上一个偏旁,使它变成一个新字吗?
(在学生加偏旁的同时,请他们做出与这个汉字相应的动作,从而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汉字的偏旁不同,代表的意思就不同。)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演示“加一加”的方法,把认识字形与理解字义,生发情感有机融合。
4、在品读生情中,理解运用词语。
师:老师这里有五个“词语苹果”,分别是、慈祥、红润、均匀、深沉、美丽。
如果请你选一个送给妈妈的话,你会选哪一个?认真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你是这个“词语苹果”的.原因。
(学生先自读课文,再与同桌小伙伴交流,最后进入集体讨论)
师:老师在写这个“慈”字的时候,想起了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的缝,意恐还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在你知道“慈”为什么是心字底了吗?
师:课文是怎么写妈妈的慈祥的?哪里看出妈妈慈祥了!
师:那你现在是什么心情呢?请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出示古诗《游子吟》,让学生感受
“慈祥”一词的内涵,又通过对“慈”字心字底的理解,赋行了汉字的深厚的人文情感,并通过“读”传达出来。
四、游戏:汉字魔术。
教师依次出示一组汉字
第一组:闭、闻、问、闪、间
(教师指读生字时:“门”字框不变,不更换里面的部件)
教师相机提问:为什么“问”字里面是“口”?“闪”字里面是“人”?“间”字里面是“日”?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相继出现下面五组汉字)
第二组:润一评、第三组:热、熟;第四组:哄、吸,第五组:各、页、额,第六组:乏、说、眨
(以上每组形声字出孔时,形旁不变,只换声旁)
【设计意图】本环节辅以形象直观的动画课件,对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汉字的形体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取得兴趣。
四、细读课文,感情交融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妈妈对孩子怎样?(妈妈很爱孩子)孩子对妈妈怎么样?(孩子也很爱妈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把课文里反映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句子找出来,画上记号(可以小组讨论)
1、妈妈爱孩子
(1)像我睡着时妈妈看着我一样
(说明妈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就连睡觉都陪在我身边)
(2)妈妈的嘴巴,眼角都在挂着笑意好像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
妈妈的嘴巴,眼角都挂着笑意,为什么小作者会想像成是在给我唱催眠的歌谣?(肯定是妈妈经常给‘我’唱催眠曲哄我入睡)
你的妈妈给你唱过催眠的歌谣吗?(生:小黄狗)
指导朗读:谁愿意在读一下这句话,注意要读出妈妈那种亲切,温柔的爱(要显得很亲切,很温暖)
(3)妈妈的嘴巴,眼角都挂着笑容好像又想好了一个故事。
为什么从嘴巴,眼角挂着笑意,想到想好了一个故事。(肯定是妈妈经常给我讲故教育和启迪)
指导朗读
(4)她干了好多活儿?干什么了(日夜为我操劳)
小结:你的妈妈也一定很爱你,你能说说吗?
自由发言,老师我读了一首儿歌,我觉得我的妈妈很像儿歌中的妈妈,我想读给大家听。
2、孩子爱妈妈
(1)像我睡着时妈妈看着我一样,我也看着妈妈
说明了孩子已经开始懂事,懂得了回报,学会了像妈妈爱护自己一样关爱妈妈。
(2)她真该好好的睡一觉了
这是一个真心爱妈妈的孩子发自内心的感慨,反映了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
指导朗读:边读边回忆自己的妈妈是多么爱自己,多么辛苦。
五、图文结合,感情升华
1、下面我们看课文的插图,你能描述图上的情景吗?(妈妈搂着孩子睡着了,可孩子却睁着眼睛(充满爱意)地看着妈妈,一本大开的书反扣在被子上,似乎妈妈刚刚给孩子讲完一个好听的故事)。
2、老师也试着给这幅画的内容,编了一首儿歌,同学们想听吗?
母为子千辛万苦操碎了心
子对母知恩图报感激不尽
母盼子健康、快乐有出息
子祝母幸福、平安永美丽
3你能给插图起个名字吗?(母子情深,妈妈的怀抱真温暖,我爱妈妈,妈妈,您辛苦了)
六、课外延伸,表述真情
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几张妈妈照片或者画几幅关于妈妈的画,下面谁愿意拿出照片或图画,说说自己的妈妈。
2出示小诗:《妈妈,您睡吧》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一首诗《妈妈,您睡吧》配以舒缓音乐,教师有意将本课所学生字放在一首小诗中,检验学生对生字掌握情况的同时,也是在回归本课的主题,那就是亲情与爱。
3、小结
是妈妈给了我们生命,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在妈妈的爱里快乐成长,妈妈的爱像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水,当我们进步的时候,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阎维文的一首《母亲》唱得好,“你躺在病床上每人为你掉眼泪,你高兴时有人为你乐开花。”下面,还是让我们一起欣赏母亲的歌。
七、课下作业
1、讲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妈妈说,让我们发自肺腑地对妈妈说一句你最想说给妈妈的话。
2、把这些话写在纸条上,回家后悄悄放在妈妈能看到的地方。
板书设计:
真美丽
妈妈睡了好慈祥
好累
语文教案 篇4
一、课题的选定: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感到困惑。
我们年级组的老师认为,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为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因此我们年级组决定把这次的教研课题定为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让大家一起来探讨下略读课文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为教师改进略读课文的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发挥略读课文教学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通过我们集体备课研究,我们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和交流。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2.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3.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
所以,我们初步确定了略读课文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教材分析:
《索溪峪的“野”》是第十一册六单元的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略读课文。编者在第十一册六单元中安排了一个新的要求,即: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学生学习了两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和《第一场雪》以后,安排了略读课文《索溪峪的“野”》,意在让学生能在精读课文掌握学习之法之后,运用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理解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并借助课文的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描述,体会作者通过运用对比写法,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给我们具体描写了索溪峪天然野性的美,表达作者畅游其间无比愉快的心情。
四、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文章紧紧围绕题目展开叙述和描写,结构性强,全篇用一个“野”字概括出索溪峪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描述。每段也是先概括出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山如何野,水如何野、动物如何野、游人如何野。在具体描写中用语丰富、准确,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等。针对本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课型特点,课文自身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确定出本课的
1、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奥、涤”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祟尚纯真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表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教学流程:
1)从课题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之法
3)选段赏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作者心情,领悟表达之法
4)拓展
五、设计中的困惑:
在备课中,在处理如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不知道在教学中要不要把本课的表达方法: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提出来,后来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决定还是在教学的最后把这个概念提出来。
六、教学反思:
1、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这节课上得意犹未尽。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言优美,虽然在教学中,我已经放手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朗读来体会索溪峪的“野”,但这篇课文毕竟不是精读课文,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个重点段(山“野”)来进行重点欣赏,那么喜欢其他段的同学就没有得到充分的朗读欣赏。因此,上完这节课后,“长篇幅的略读课文如何在一节课内来完成?”是我们遇到的又一个难题。
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我上完这节课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经过和同组老师研究后,制定了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并不好,给人感觉出来得有点突兀。上完课后,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如果在学山“野”这段时,问学生,这段主要写什么?你是从课文哪句话知道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这就是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这样可能比在课文最后提出要好一些。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指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本文的生字词较多,语句拗口,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文章的内容。
运用板块式教学:五读、五说——全课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课前准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登山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徐霞客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初读课文。
1.学生介绍我所知道的徐霞客,教师补充。
徐霞客,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生活于明末官僚政治极其腐、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为人清廉刚正。不愿在污浊的官场中生活,因而毅然抛开功名利禄,以在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寻幽揽胜为毕生乐事。他游遍中国的名山大川,同时还以日记的.形式,把各地的地质、水源、物产、民情及山川景胜都一一详记下来。
《徐霞客游记》是他三十多年旅行勘察的记录,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在地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被作为文学珍品流传于世,清代人推崇“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发现。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沿用至今的词。
5.发现一词多义现象。
6.发现词类活用现象。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译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
2.学生自读白译。
3.翻译接龙(按号数一人译一句)。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第二课时
(一)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要读出语调的轻重。
2.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要求学生发言。
(1)略写登山的时间和天气。
(2)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
(3)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
(4)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3.学生根据第2第3段说说作者上山时经过的地方及山顶所见的景物。
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在山顶上看见北山“崩崖乱坠,杂树密翳”,还看见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两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是相互连接的。
4.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向游客介绍恒山。
(二)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品句子。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2.请学生用“……描写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写出自己对某些词句的感受。
如:“风翳净尽,澄碧如洗”这个句子描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那天的天气是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又如:“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写得好,写出了作者登恒山的艰辛,表现徐霞客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进取精神。
(三)第五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学生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可以是读了《游恒山记》的感受,也可以说自己登山的感受。)
3.学生发言,师生相互评点。
4.课堂小结:《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文章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同时,在写景之中寄托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做一张《游恒山记》的读书摘录卡。
内容:1.作者简介
2.词语积累
读课文,说发现
读课文,说译文
读课文,说内容
读课文,品语言
读课文,说感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2、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部首,填写几画。
2、课件出示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二、谈话激趣
1、课件出示“庞”,学生认读。
2、如果遇到一个生字,你不认识,也没有拼音,那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想学这种新本领?
三、学习部首查字法
1、让已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同学介绍的方法。
2、以“庞”字为例,介绍的步骤:
⑴ 确定要查的部首。
⑵ 在“部首目录”里找到这个字的部首和页码。
⑶ 根据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这个部首和要查的字。
⑷ 再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就可以查到这个字了
3、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⑴ 从字典的“部首目录”里查出所给的.部首在“检字表”的第几页。
⑵ 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有几画。
⑶ 进行比赛。
四、展示台
1、讨论决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2、分组进行准备。
3、正式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本课的目的。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幽静: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2,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3,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家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5,体会写法: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1)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
①"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光,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②"我脚下长出的须根,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a,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b,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c,感受幻境,体会写法。
(2)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你好,……"
a,朗读,读得亲切,热情,像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
b,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c,体会写法:排比的句式,拟人的.手法。
(3)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①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让我们感觉到生命的轮回,世事的变迁。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样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②"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从而作者感受到了世事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4)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①雨大吗 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 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② 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③齐读。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1)"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香气。"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2)作者清晨进山,到"带回一路月色",从这儿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那份亲密无间。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山中朋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有表情地朗读。
2,你从众朋友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3,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4,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1,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2,假设你是一处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你最想成为什么景物 你最想与游人说什么 (发挥联想,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古桥: 如老人,弓着腰,俯身凝望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树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树,我的知己
山泉: 清凉,要我梳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山中访友
溪流: 邀我唱喝 快乐,幸福
瀑布: 雄浑,有气势
悬崖: 身躯挺拔
白云: 谈风景
【教学总结】
本课的特殊之处在于作者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采用联想和想象,赋予山中万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玑珠,句句含情,读来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给人美的享受。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说明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的重视。
语文教案 篇8
一、 前置性作业
自学本课生字,摘录重点词语并解释。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三、比读书,比认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学生默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字词。(关注桑鹏)
(展示前置性作业1)
1.正确读出以下字的读音并组词:
礁、痒、蘸、攒、癣、腻、肆、苋、袒
2.会写以下词语并理解词义:
名副其实、千方百计、肆虐、恩赐、袒护、积攒、千方百计、烟波浩渺、 油腻。
四、默读课文,划分层次。(第二次先学后教)
五、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1.解放军驻守南沙的原因是啥?
2.南沙海军在驻守中遭受了哪些困难?
1.缺淡水: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汇报。
(1)每日只有5公斤淡水
(2)洗衣难,战士干活不穿军装,怕洗衣费水。
(3)洗澡难
战士们用雨水洗澡。出示句子,练习朗读,体现战士们盼望洗雨水澡的焦渴心情。 南沙桑拿,主要体会南沙桑拿给战士们带来的饿困难,重点体会“烤箱”这一词语。何正会的遗体。重点体会“长癣、发炎、惟一”等词语。
(4)自己蓄水
小结:
南沙群岛地处赤道边缘,高盐、高湿、高温,雾水是咸的,晒干后便是白白的盐花,放在地上的温度计,一两分钟便会晒爆。连以海为生的渔民都视其为生命的禁区。而勇敢的.战士们却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战士们不畏艰难的饿精神不正诠释了英雄的真谛吗?
2.缺蔬菜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半天、切得不能再薄、舍不得”应重读
3.生活单调
训练、放哨、巡逻、侦察,数星、望月、听涛、思乡,体会到什么?
六、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七、总结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再现了英雄的本色,为了祖国人民的饿幸福。为了捍卫国家海洋权益。战士们用自己的口号诠释了英雄的真谛,那就是“吃苦不是标准,主动作为、艰苦奋斗、创造一流成绩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战士们的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铸造了南沙的军魂,他们不愧是祖国的饿英雄、不愧是南沙卫士。
八、课堂练习
配套练习1、2、3。
九、布置作业
优美词语两遍
板书设计:
南沙卫士
(坚忍不拔、舍己为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