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时间:2024-12-11 16:23:5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目送读书笔记1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不舍。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

  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书中的一篇写龙母亲的,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个自己辉煌的年代里,女儿是否也陪她一起走过。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深夜的火车上又再一次的说要回家,可是这一次做儿女的都知道,母亲想回的家,不是一个明确地址,也不是一个邮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时间,母亲想回到那段时间里,在那里,母亲还是个貌美的女孩,也许还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许是在某个新年,母亲还在为团圆饭而忙东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还是想豆丁那么大,吵着嚷着要发鞭炮,要吃饺子。“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目送读书笔记2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书笔记3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厌倦父母的关心,生活独立,做事果断,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独自思考问题,却总是被一杯热牛奶一句问候打扰;我们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却总被零零碎碎的建议所干扰;我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却总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所牵绊。那个愿意陪我们哭陪我们笑鼓励我们进步陪伴我们成长的人竟渐渐显得多余。但当我们阅历丰富,逐渐成熟,蓦然回首,才会理解当年父母的.心情,却也发现,时光匆匆,早已弥补不了当年的遗憾与创伤。所以,即便现在不在父母身边,即便我们可以处理好大部分问题,即便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展翅高飞,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最牵挂我们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有时间还是要大个电话送去问候,报个平安,也许就是那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父母开心一整天,让他们不用再牵肠挂肚,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况。

  这篇文章与《雨儿》相比,我更能体会作者与儿子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因为年满18的我,刚好也处在这样一个渴望独立的时间段。离开家乡,不在父母身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想挑战各种难题。于是,父母的意见变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嘱变成了絮叨,父母的关心显得多余,父母的一切与我似乎关联越来越少。可是,当我渐渐长大,父母渐渐变老,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的两鬓染上白霜,眼角布满皱纹,反应变慢,听力下降。他们的世界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只能装下孩子一人。那时候,又是否会后悔当初态度恶劣,冷眼相待。

目送读书笔记4

  随着年龄渐长,我与父母之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仅仅是依赖,不再仅仅是听从,不再仅仅是长幼。我开始抑制不住对父母的各种各样的不耐烦,有时甚至是愤怒。

  有一天,我发现,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亲站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各自怀揣着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解释不了对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龙应台,便来到书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书中华安和儿子一起去散步,儿子表现出的“成熟”,和对母亲对东西的大惊小怪的“厌恶”的样子;十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机场勉强和母亲的拥抱和离别时没有回头的样子;不愿与同路的'母亲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关在耳机里的样子,当儿子给龙应台做饭时,说,你学会了,以后要做给自己吃的样子……像极了自己。也许这就是新一代人与父母辈的人之间建立起的关系,不仅仅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

  从这个角度讲,被依赖的即是送别时渐行渐远的一方,而依赖着的则留在原地落寞观望的一方。也许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结果,孩个子的独立就是渐行渐远的背影。曾经一次,龙应台在远远的地方,目送着父亲进到了医院的门,然后门被关上,父亲就消失在了拐角处。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父亲被送进五米处的火炉里,再也没有出来了。他开始明白。

  这一辈子,父女的关系,在那一个背影,结束了。不过那一份,情,他永远忘不了。这也是龙应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亲相似的人,都会想到父亲的原因。失忆的母亲,不记得,龙应台是他的女儿。只是把他当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觉得这个“路人”和他的女儿很像而已。他们还在乐此不彼的玩着化妆游戏,也不会觉得无聊。他们分开的时候,也会不舍。因为终归他们还是母女。他们此生的缘分还没有以背影来散尽。

目送读书笔记5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书笔记6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

  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书笔记7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掩卷之后,竟然深为触动。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心学,讲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心为本,心物合一。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虽然漫漫无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而湖心亭得遇“痴似相公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正是因为深知人世之孤独为本,才会更加珍重偶遇的知己。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不)相信》是很爱的一篇,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是在看清真相的残酷之后依然对世界充满希望”。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是月明楼。”李后主的这阙“望江南”,意境竟然与这本书非常相似:孤独沉寂,却又圆阔清朗。而这种孤独,竟是如此美丽。

目送读书笔记8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拾起来。候机时间尚有余,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地就伤感起来,意识到时眼泪已流了一脸。姐姐跟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妈妈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的,谁知道妈妈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地,无原则地爱自己的孩子。

目送读书笔记9

  读了龙应台的这篇“目送”,心里有一阵酸楚。虽然文章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我却觉得里面写的那儿子就是我的影子。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诸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书的前半部分看到这句的时候,对于“目送”这个词,对于此间深意,原来并没有完全了解透彻。原来,人生就是一场目送的过程。少时,是父母看你渐渐长大,羽翼渐丰,目送着你的背影,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等到自己也慢慢年岁渐老,父母一天天皱纹和白发增多,牙齿慢慢掉完,听力和视力变坏,脊背慢慢佝偻起来,力气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细心注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目送”的角色换了过来。你在他们生命的后期,看着他们慢慢与周围的人变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遗忘了你的样子却还记得你少时的名字;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衰弱,连站也站不稳,手不再灵活,什么都拿不起来,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再想想他们操劳一生,如今变成这个样子,你会是怎样的心酸?

  你会开始在打电话的时候,想竭力地听清楚从他们嘴里喃喃而出的不甚流利、不甚清晰的话语;你会想看到他们喊你的名字,对着你笑;你会希望他们在长久呆坐、不发一语的时候,跟你说一句完整的话;你会想看到他们直直地站在阳光下,如以前那般大声念着曾经最喜欢的那首诗??可是,你明知道,他们一天天衰弱下去,就像将要燃尽的蜡烛,只剩最后的一簇小火苗在风里飘忽,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它在你面前慢慢熄灭,看着那最后一抹青烟就这么消散在空气里,再也触摸不到??

  蜡烛燃尽了,仿佛你这大半生心理上的依靠就不见了。那盏烛光,清晰地留在心里,让你有勇气,继续自己的旅程。袖说,不要感悟这样深吧,看得人难受。是的,当我看完这书的时候,也是那样揪心得难受。可是,我们不也一样要看着他们变老么?那么,就在还能够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注视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得要有勇气象他们一样,看着自己慢慢变老。

  鸡痤,咋样,老郭真??

  

目送读书笔记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爱。我们也许是王室贵族,过着精致奢华的生活;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平民百姓,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不变的,是家人的爱与关怀。从小到大,我见过多次父母的背影,但每一次的感触都不同。我在长大,他们在衰老,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有时一个人在外,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们来,是否,我们正在看着同一片天空,同时想着彼此。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在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我们相见又相离,却很默契的,将思念融入在目送里,尽管分分合合,而那份爱却在时间的熬煮中越煮越浓,回味悠远千里飘香。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挎着一个小小的书包,不停的回望着人潮后的父亲。我还记得他离开时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却带着舍不得。那时他的背影很高大,靠在他的背上,就仿佛枕到了全世界。他的背很温暖,很宽大,给予人一种可以放下心的安全感。

  可是长大了,家越来越远,可以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在那为数不多的相见里,我知道爱并没有消散,而是愈久愈浓。

  还记得一次周末放假,父亲千里迢迢的到绵阳看我。那天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他送我回学校,我竟不知时间居然这么短暂,相见几时又要分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是强忍着不让它掉下。而在我走进校门时,悄悄地回过头去看父亲,却惊诧的发现,他望着我的背影在悄悄地抹泪。

  我的泪再也抑制不住,是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父亲是个不爱言谈的人,其实他无声的守护,就是他对我爱的表达。在那一瞬间,我想过,要冲出去拥抱他。可是那仅有的矜持却让我深深地停止了我的'脚步。我正在校门内,看着他的背影,目送着他渐行渐远。

  如今,我已经长大,而那些小时候经常说的话,却在年龄的增长中变得越来越羞于说出口。我们父女俩,有时只是沉默着望着彼此的眼睛,最后又默默地离开。

  也记得有一次周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是和父亲看一部电影。我打开了那部当前最热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巨大的屏幕在巨大的电影院里面闪着,里面的情节却让我的眼泪一次又一次的落下。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坐在我旁边的父亲,我偷偷的侧过脸去看他,却看到他的眼眶里含着晶莹的泪花。

  爱其实很容易表达,而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我读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关怀。不是那样的轰轰烈烈,虽然平凡,虽然可以让人不轻易间忽视,但是它含着爱的味道,有着沉重的分量。爱就像埋于树根的酒,会随着时间的推远,变得越来越醇厚,香味溢出地表,弥漫于树周围,散发至空气中,回荡着悠长的浓香。

目送读书笔记11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迫于生活的压力每天匆匆忙忙,很少有意识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很感谢西城区团委发起的青春西城读书会活动,让我有意识的每个月读几本书,然后和一起爱书的朋友分享,高谈阔论。

  20xx年,新的一年,第一个月读的书是《目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写的人生三部曲第三部。

  也只是读了《代序》部分,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一个人旅游自由,率“步”而为,兴之所至,心向往之。如果和朋友一起旅行,不免要顾及朋友。

  年少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徒步旅行,走走停停,看乡间的人情风貌,有时候也和坐在路边的老大爷聊上一整子,有时候遇到对自己有所感触的景色,也会驻足思索,有时候思索人活着为了什么?有时候思索自己平日里的所行所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后来,当青年的时候,我往山的外面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开始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时候我会拉着朋友的衣襟的一角-衣角。只顾看风景,不必理会方向的问题,不必理会会不会走失。因为关系还不到爱情所以还没有牵手,因为怕把自己走丢了所以拉着朋友的衣角。就这样晃荡着去了很多地方。一直觉得和真心的'朋友一起旅行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不必有应酬的回话,只是听朋友说,然后进入思索状态,或者肆无忌惮的在朋友面前做一番长篇大论。

  当青年再往后旅行,走的地方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旅行,开始自己做向导,不在牵着衣角走了,而是牵着别人。觉得我们已经长大,虽不说做老大,但是旅行的时候要照顾队里的新朋友,毕竟爬山、探秘山谷,还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领队。

  走着走着,旅行也成了人生。

目送读书笔记12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目送读书笔记13

  想想自己毕业快三年了,作为一名师范类的中文系毕业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很庆幸自己还生活在校园中,这样感觉自己还能经常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爱书,也爱读书!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目送读书笔记14

  爱与忧愁

  ——读《目送》有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起初是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难以释己。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这几个词仿佛道尽了天下父母与孩子一生的缘。只因这一句,我读完了龙应台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整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待生命的那样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各辑的主题之间交叉串联,既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开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为女儿和母亲的龙应台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情感碰撞的场景:在送儿子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送他去机场时,儿子却径直往前走只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追赶的背影——这是一种多么无奈、难舍、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

  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领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与生命。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慨叹“不必追”,这既是自我内心的不甘与感伤,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放手的勇气。“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内心的情感一样汹涌澎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作为“外乡人”却能够为儿女“在贫穷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在文化传承意识中恪守古训——“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龙应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浓烈的责任意识,当龙应台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时,父亲会因为自己是用运送廉价的饲料车送的女儿而感到羞愧,认为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故而“只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在对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时,仿佛像是在照料刚刚出世的婴儿一般,温柔细致: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擦拭身体,让自己年幼两个孩子陪外公说话,为完成父亲魂归故里的遗愿而不远万里返乡;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亲更是时刻牵动着龙应台的心,为母亲摆起“胭脂阵”,为母亲洗头、按摩、看鸟、买棉质的内衣,每次探望完母亲总是要提前一天就开始安慰母亲等等这些细节,读之令人动容。

  华安华飞这一代人,在经历由孩子向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后,开始抗拒母亲的呵护和唠叨,追求自我的独立。大儿子早已是那个头也不回

  的前行渐远的身影,还停留在母亲记忆中的“白胖的小卷毛”华飞,也会因为与母亲在一起时母亲孩子气的表现而觉得丢脸,一个箭步冲出五步之遥,指责她:“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是免不了要失落的,她想要走进自己孩子的内心,却总是被阻隔在外——好不容易自己的大儿子念的大学就是自己任教的大学,以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和交流,却“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但是在《为谁》一文中,孩子也表现出自己温情脉脉的一面:看母亲在孩子们离开后,连菜都懒得买,懒得做,擅长烹饪的儿子花三个小时在超市挑选东西,又回家为妈妈一丝不苟地示范做正宗西餐。龙应台原本以为儿子是要自己学会后做给他吃的,没想到儿子却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这样的对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身份角色往往会出现交错和逆转,给予和付出是一个循环的圈。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不如说它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情。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但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所以,当龙应台以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慢慢离去时,那种无言的震撼才会更加猛烈地击中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而目送,则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全书的感情基调仿佛就是“爱与忧愁”,所以尽管是散文集,但每篇文章都沿着这个基调串联起来,精彩绝伦,异彩纷呈。

  《目送》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和失败,心

  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你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作者对人生的深长之思和瞬时感悟 这些对人生的体悟,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对于谙熟佛教经义的龙应台来说,她所历经的这些人生遭际、所感受的这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情感,也许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莲。“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唯有曾经苦乐,才能通达人生的澄澈之境。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彤彤

目送读书笔记15

  20xx年的暑假即将结束,在这个假期中我认识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这个词。

  《目送》,这本其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那时,我们可能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这喧嚣杂乱的社会中读着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静了......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目送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目送》读书笔记11-03

目送读书笔记10-31

读书笔记10-18

《目送》读书心得06-20

读目送有感09-10

读《目送》有感12-25

红岩读书笔记09-19

《红与黑》读书笔记08-01

简爱读书笔记12-28

《童年》读书笔记10-11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目送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书笔记(通用15篇)

目送读书笔记1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送别自己儿子之后留下的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似乎在亲情里,父母永远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叹时间的易逝,害怕子女的离去。而子女,只会留下一个背影,好像是在告诉父母,不用送。可是,怎么会不送呢,人生几十载,为人父母最遗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后吗?时间匆匆,自己永远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龙应台在这本散文集里,写了许多她的心情故事,但是,在每一篇里似乎都有些对时光流逝的不舍。每当龙应台写到自己母亲的时候,我会感到十分唏嘘,时间真是个爱抓弄人的东西。

  龙的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打扮得体而且十分要强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时间将她的记忆都抹去了,她变得需要人照顾,变得邋遢,变得谁都认不清了,只是会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迟暮的人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人老了的时候,总会忘记一些事情,总是会看到那些与自己同辈的人走了,总是会看着年轻一辈而想起当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却回不去了。

  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早已走远,在这个年代里,自己好像就是个旁观者,无所谓自己的`健康,也无所谓自己的想法,什么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该为自己的子孙着想了,于是,整天整天的想着为子孙祝福,而没有想到子孙最担心的还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独自己为子女的那份情,不会随时间消逝。感叹时间,是否也要赞美,亲情的伟大,又或者说是父母的伟大呢?

  书中的一篇写龙母亲的,最令我感慨——《回家》。为了母亲,子女们陪母亲会她的家乡看看,可是母亲却总嚷着要回家,可是这里就是他们最初的家啊,母亲却忘了。“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的看过去。半响,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这是母亲在回到家乡时的一个场景,也许母亲想起了一些过往,不知是悲伤还是空洞。我想,应该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却不知如何面对,都把这些事忘记了那么久了,久到似乎并不是自己的回忆,所以眼里只有空洞,不知是该悲伤时间的伤害,还是该高兴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空洞的,无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儿,也许想询问更多,却不知如何开口,不知为什么原因,也不知在那个自己辉煌的年代里,女儿是否也陪她一起走过。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深夜的火车上又再一次的说要回家,可是这一次做儿女的都知道,母亲想回的家,不是一个明确地址,也不是一个邮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时间,母亲想回到那段时间里,在那里,母亲还是个貌美的女孩,也许还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也许是在某个新年,母亲还在为团圆饭而忙东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还是想豆丁那么大,吵着嚷着要发鞭炮,要吃饺子。“妈妈是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目送读书笔记2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是准备要一个人踏上征途吗?

  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他面带微笑迈出了第一步,留给母亲一个“不用追”的背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被扎得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目送读书笔记3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厌倦父母的关心,生活独立,做事果断,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独自思考问题,却总是被一杯热牛奶一句问候打扰;我们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却总被零零碎碎的建议所干扰;我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却总被没完没了的唠叨所牵绊。那个愿意陪我们哭陪我们笑鼓励我们进步陪伴我们成长的人竟渐渐显得多余。但当我们阅历丰富,逐渐成熟,蓦然回首,才会理解当年父母的.心情,却也发现,时光匆匆,早已弥补不了当年的遗憾与创伤。所以,即便现在不在父母身边,即便我们可以处理好大部分问题,即便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展翅高飞,可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最牵挂我们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有时间还是要大个电话送去问候,报个平安,也许就是那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父母开心一整天,让他们不用再牵肠挂肚,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况。

  这篇文章与《雨儿》相比,我更能体会作者与儿子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因为年满18的我,刚好也处在这样一个渴望独立的时间段。离开家乡,不在父母身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尝试一切新鲜事物,想挑战各种难题。于是,父母的意见变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嘱变成了絮叨,父母的关心显得多余,父母的一切与我似乎关联越来越少。可是,当我渐渐长大,父母渐渐变老,有一天突然发现,他们的两鬓染上白霜,眼角布满皱纹,反应变慢,听力下降。他们的世界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只能装下孩子一人。那时候,又是否会后悔当初态度恶劣,冷眼相待。

目送读书笔记4

  随着年龄渐长,我与父母之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仅仅是依赖,不再仅仅是听从,不再仅仅是长幼。我开始抑制不住对父母的各种各样的不耐烦,有时甚至是愤怒。

  有一天,我发现,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亲站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各自怀揣着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解释不了对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龙应台,便来到书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书中华安和儿子一起去散步,儿子表现出的“成熟”,和对母亲对东西的大惊小怪的“厌恶”的样子;十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机场勉强和母亲的拥抱和离别时没有回头的样子;不愿与同路的'母亲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关在耳机里的样子,当儿子给龙应台做饭时,说,你学会了,以后要做给自己吃的样子……像极了自己。也许这就是新一代人与父母辈的人之间建立起的关系,不仅仅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

  从这个角度讲,被依赖的即是送别时渐行渐远的一方,而依赖着的则留在原地落寞观望的一方。也许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结果,孩个子的独立就是渐行渐远的背影。曾经一次,龙应台在远远的地方,目送着父亲进到了医院的门,然后门被关上,父亲就消失在了拐角处。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父亲被送进五米处的火炉里,再也没有出来了。他开始明白。

  这一辈子,父女的关系,在那一个背影,结束了。不过那一份,情,他永远忘不了。这也是龙应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亲相似的人,都会想到父亲的原因。失忆的母亲,不记得,龙应台是他的女儿。只是把他当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觉得这个“路人”和他的女儿很像而已。他们还在乐此不彼的玩着化妆游戏,也不会觉得无聊。他们分开的时候,也会不舍。因为终归他们还是母女。他们此生的缘分还没有以背影来散尽。

目送读书笔记5

  书的封面是大块大块深深浅浅的绿,这是大自然的颜色。时间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这片土地没有变。初见《目送》这本书,隐约中使我从内心中感到无限的亲切,回忆往事,感觉在某些方面与作者有着同样的过去与经历,作者在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引发读者无限深思。

  通过全书的阅读与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拥有一颗悲悯生活的心,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为珍贵的是,我学习到了作者龙应台的广阔视野和朴实的文笔。建筑在你的视野和你对生活汲取的养分上,这是一种平淡但充满魅力的'美丽。书中的很多想法内容很多的你我都能书写出来,但是那样的角度和叙述方式却是我们不可及的。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读完《目送》这本书,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个是曾经历的画面。光阴似箭,昙花一下,稍纵即逝。

目送读书笔记6

  《目送》这本书,龙应台用平实的词汇描写出母亲同时也是女儿在面对亲情时的无奈,同时又敢于直面生活带来的无奈。虽然文字朴实无华,但近乎诗句的意景写意,道出了她的人生哲学,有点像《论语》,用对话而且只用对话,只不过龙应台将对话换成了描写,平铺直叙的日常生活的描写。昨天有读者把龙应台与季羡林比较,我更提高到与孔子比较。

  另外,我觉得龙应台的文字不太适合男性阅读,文字太过细腻。我注意到发言的女性产生共鸣的比较多,而男性发言比较少而且感受不深,我觉得这是因为龙应台是女的,这是必然的,我感觉散文是不是会分性别。

  目送这篇文章主要指的`是龙送儿子的离别之情,而看似深情的自己与冷漠的儿子形成了对比,深情的“目送”没有换来不舍的“回头”,而作为女儿的她对待父母我个人认为要“更具人情味”得多,因此有了心理误差,

  我认为这是男女之间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儿子可能更喜欢对外界的探索、冒险,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出去看世界。男人更决绝,女人则多愁善感。

  文章描写的龙应台就像现在被人诟病的“直升机妈妈”,整天徘徊在儿子的头顶,其中还涵盖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因此作为龙应台来说包容的不仅包括男女之间的差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差别外,而且还中西文化的差别,这就让龙作为跨国母亲付出更多努力。

目送读书笔记7

  龙应台,之前没有读过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为什么是一个有些激进的女子,也许是因为一些道听途说。后来知道了她的《人生三书》,讲育儿与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掩卷之后,竟然深为触动。

  这一本,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归根结底,是一场一个人的旅行。这种生而为人的孤独感,会以各种形式袭来,或和缓,或暴烈。有太多的时刻,我们要目睹太多的人离开,有形式上的,实质上的,或短暂,或长久,或永远。儿女的长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离,亲人的疾病缠身,以及尘世最终极的告别—死亡。对这种孤独感,认知应该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对,最终希望可以达到平衡与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仿佛昨天还抱在怀里,嬉戏玩耍的几岁小儿,转眼就成了个头比父母还高的“大人”,从对父母无尽的依赖,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是每个身为父母之人的必经之旅。这过程中,做父母的,会有多少的不适应,又会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钝如我会开始求索生死大问是因为父亲的死亡,像海上突来闪电把夜空劈成两半,天空为之一破,让你看见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最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痛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大悲的深渊,如何安渡?“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爱如莲心之灯,是我们心中永远不灭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亲至爱之人,永远不会真的离开。而生命之旅中的爱与陪伴,希望是那一条可以载我们抵达彼岸的船。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心学,讲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心为本,心物合一。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虽然漫漫无边:“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而湖心亭得遇“痴似相公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正是因为深知人世之孤独为本,才会更加珍重偶遇的知己。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不)相信》是很爱的一篇,简而言之,就是“真正的理想主义是在看清真相的残酷之后依然对世界充满希望”。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是月明楼。”李后主的这阙“望江南”,意境竟然与这本书非常相似:孤独沉寂,却又圆阔清朗。而这种孤独,竟是如此美丽。

目送读书笔记8

  封面并不出彩,但奇怪的是,这本书总在我面前滑落,我不得不一次一次从地上把它拾起来。候机时间尚有余,我翻开了这本书。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当场就挪不开脚步,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还能追什么呢?还能追回爸爸妈妈吗?甚至连他们的.背影也不曾记得是什么模样。

  最近总会这样,无端地就伤感起来,意识到时眼泪已流了一脸。姐姐跟我说她也是这样“也许,过了妈妈的百天就好了吧。”姐姐说。

  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够痊愈,有很深的无助感,特别是遇到让我纠结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特别强烈。最记得有一次跟妈妈讲一件我不太占理的事,本以为妈妈会有什么相左的意见的,谁知道妈妈一点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一边,根本一点原则性都没有,所想的只有一点就是我的孩子不能受委屈。这才知道,世间真的只有爸爸妈妈才会这样无条件地,无原则地爱自己的孩子。

目送读书笔记9

  读了龙应台的这篇“目送”,心里有一阵酸楚。虽然文章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但我却觉得里面写的那儿子就是我的影子。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诸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著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书的前半部分看到这句的时候,对于“目送”这个词,对于此间深意,原来并没有完全了解透彻。原来,人生就是一场目送的过程。少时,是父母看你渐渐长大,羽翼渐丰,目送着你的背影,无论从距离上还是心理上,都离他们越来越远。等到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等到自己也慢慢年岁渐老,父母一天天皱纹和白发增多,牙齿慢慢掉完,听力和视力变坏,脊背慢慢佝偻起来,力气越来越小,却越来越小心翼翼地渴望你的'细心注视的时候,你才会发现,“目送”的角色换了过来。你在他们生命的后期,看着他们慢慢与周围的人变得陌生,慢慢不敢再走入人群,甚至慢慢遗忘了你的样子却还记得你少时的名字;你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衰弱,连站也站不稳,手不再灵活,什么都拿不起来,回到需要照顾的婴儿时的状态。再想想他们操劳一生,如今变成这个样子,你会是怎样的心酸?

  你会开始在打电话的时候,想竭力地听清楚从他们嘴里喃喃而出的不甚流利、不甚清晰的话语;你会想看到他们喊你的名字,对着你笑;你会希望他们在长久呆坐、不发一语的时候,跟你说一句完整的话;你会想看到他们直直地站在阳光下,如以前那般大声念着曾经最喜欢的那首诗??可是,你明知道,他们一天天衰弱下去,就像将要燃尽的蜡烛,只剩最后的一簇小火苗在风里飘忽,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它在你面前慢慢熄灭,看着那最后一抹青烟就这么消散在空气里,再也触摸不到??

  蜡烛燃尽了,仿佛你这大半生心理上的依靠就不见了。那盏烛光,清晰地留在心里,让你有勇气,继续自己的旅程。袖说,不要感悟这样深吧,看得人难受。是的,当我看完这书的时候,也是那样揪心得难受。可是,我们不也一样要看着他们变老么?那么,就在还能够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注视吧。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得要有勇气象他们一样,看着自己慢慢变老。

  鸡痤,咋样,老郭真??

  

目送读书笔记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我们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拥有了爱。我们也许是王室贵族,过着精致奢华的生活;也许我们只是一个平民百姓,过着平凡的日子。但不变的,是家人的爱与关怀。从小到大,我见过多次父母的背影,但每一次的感触都不同。我在长大,他们在衰老,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如流水,一去不返。有时一个人在外,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他们来,是否,我们正在看着同一片天空,同时想着彼此。

  正如龙应台所说的,我和他们的缘分,是注定的。我们会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他的身影从大到小,从清晰到模糊,在彻底的消失在眼帘中,不再出现。

  我们相见又相离,却很默契的,将思念融入在目送里,尽管分分合合,而那份爱却在时间的熬煮中越煮越浓,回味悠远千里飘香。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挎着一个小小的书包,不停的回望着人潮后的父亲。我还记得他离开时的背影,微微的关怀中却带着舍不得。那时他的背影很高大,靠在他的背上,就仿佛枕到了全世界。他的背很温暖,很宽大,给予人一种可以放下心的安全感。

  可是长大了,家越来越远,可以相见的时间越来越少。在那为数不多的相见里,我知道爱并没有消散,而是愈久愈浓。

  还记得一次周末放假,父亲千里迢迢的到绵阳看我。那天突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他送我回学校,我竟不知时间居然这么短暂,相见几时又要分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是强忍着不让它掉下。而在我走进校门时,悄悄地回过头去看父亲,却惊诧的发现,他望着我的背影在悄悄地抹泪。

  我的泪再也抑制不住,是断了线的珍珠般滚落。父亲是个不爱言谈的人,其实他无声的守护,就是他对我爱的表达。在那一瞬间,我想过,要冲出去拥抱他。可是那仅有的矜持却让我深深地停止了我的'脚步。我正在校门内,看着他的背影,目送着他渐行渐远。

  如今,我已经长大,而那些小时候经常说的话,却在年龄的增长中变得越来越羞于说出口。我们父女俩,有时只是沉默着望着彼此的眼睛,最后又默默地离开。

  也记得有一次周末,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是和父亲看一部电影。我打开了那部当前最热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巨大的屏幕在巨大的电影院里面闪着,里面的情节却让我的眼泪一次又一次的落下。我想到了我的父亲,坐在我旁边的父亲,我偷偷的侧过脸去看他,却看到他的眼眶里含着晶莹的泪花。

  爱其实很容易表达,而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我读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关怀。不是那样的轰轰烈烈,虽然平凡,虽然可以让人不轻易间忽视,但是它含着爱的味道,有着沉重的分量。爱就像埋于树根的酒,会随着时间的推远,变得越来越醇厚,香味溢出地表,弥漫于树周围,散发至空气中,回荡着悠长的浓香。

目送读书笔记11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迫于生活的压力每天匆匆忙忙,很少有意识静下心来读几本好书。很感谢西城区团委发起的青春西城读书会活动,让我有意识的每个月读几本书,然后和一起爱书的朋友分享,高谈阔论。

  20xx年,新的一年,第一个月读的书是《目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写的人生三部曲第三部。

  也只是读了《代序》部分,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有的人喜欢一个人去旅行,有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一个人旅游自由,率“步”而为,兴之所至,心向往之。如果和朋友一起旅行,不免要顾及朋友。

  年少的时候总喜欢一个人徒步旅行,走走停停,看乡间的人情风貌,有时候也和坐在路边的老大爷聊上一整子,有时候遇到对自己有所感触的景色,也会驻足思索,有时候思索人活着为了什么?有时候思索自己平日里的所行所为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后来,当青年的时候,我往山的外面走,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开始喜欢和朋友一起旅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时候我会拉着朋友的衣襟的一角-衣角。只顾看风景,不必理会方向的问题,不必理会会不会走失。因为关系还不到爱情所以还没有牵手,因为怕把自己走丢了所以拉着朋友的衣角。就这样晃荡着去了很多地方。一直觉得和真心的'朋友一起旅行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不必有应酬的回话,只是听朋友说,然后进入思索状态,或者肆无忌惮的在朋友面前做一番长篇大论。

  当青年再往后旅行,走的地方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旅行,开始自己做向导,不在牵着衣角走了,而是牵着别人。觉得我们已经长大,虽不说做老大,但是旅行的时候要照顾队里的新朋友,毕竟爬山、探秘山谷,还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做领队。

  走着走着,旅行也成了人生。

目送读书笔记12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目送读书笔记13

  想想自己毕业快三年了,作为一名师范类的中文系毕业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很庆幸自己还生活在校园中,这样感觉自己还能经常和书本打交道。因为,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爱书,也爱读书!

  书,都弥漫着香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戏,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是灵魂的依傍。读书,可以慰藉心灵,让寂寞封存在书香中;读书,可以洗涤心灵,让高尚的人格在书中升华;读书,可以播撒希望的种子。让生命结出丰硕的果实;读书,可以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生命自由飞翔!

  读小说,在经典里感受豪气与浪漫;读散文,在优美里感受平实与真情;读杂文,在议论中感悟哲理与生活;读杂志,在故事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欢在清晨读诗歌,在脍炙人口中感受音乐美与结构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让我感受到亲情的真挚;刘兰芝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让我感动于爱情的坚强与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让我想到曾经离开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感悟到生命与理想的碰撞、在诗歌中沉醉。

  风清云淡的日子,独自倚在窗前,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低头一回眸,桌上的书,窗前的树,树叶上跃动的阳光,一起憩息在心灵中。蓦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形的书,伴我们成长。母爱是一部书,是世间最美丽的一部书,我们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润泽呵护中,父亲是一部书,一本厚重的书,我们要用一生去读懂它,读懂那如山的父爱。朋友是一部书,一部精致的书,共同记录下了友谊点滴。家乡是一本纯朴的书,却又是根入心底的书,“落叶归根”是对家乡的眷恋,“家乡魂”又是对家乡的热爱,读懂这部书时,我们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乡明”的真谛。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书和无形的书,让梦境也丰富多彩,真是“夜半有梦书当枕”啊。有书香的地方就有美丽,心灵也会在书中憩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来诠释生活,但在书里却可以发现生活的真谛。

  我认为,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读书,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读书就是一种学习。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习氛围必定是非常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爱读书、有学养的教师,往往都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学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读书学习的教师,能培养出爱读书学习的学生。

  读书能提升教师心灵修养。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作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目送读书笔记14

  爱与忧愁

  ——读《目送》有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起初是在网上看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难以释己。每个人的生命中有多少个渐远的背影,有多少次不舍的目送。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这几个词仿佛道尽了天下父母与孩子一生的缘。只因这一句,我读完了龙应台这本散文集——《目送》。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分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整本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待生命的那样一种澄净质朴的观念,以及在遭逢家庭、孩子、父母、朋友、生老、病死、离别的种种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关怀。各辑的主题之间交叉串联,既叙说亲情、友情又勾连出对人生的感怀体悟,以及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整部集子具有厚重的生命意识。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细腻的情感之笔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给我们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指点迷津。

  开篇之作的《目送》截取了作为女儿和母亲的龙应台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自己的父亲和儿子情感碰撞的场景:在送儿子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儿子“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不断地回头”;等到他十六岁送他去机场时,儿子却径直往前走只留给母亲一个无法追赶的背影——这是一种多么无奈、难舍、失落、寂寞的感受啊!而在医院探望年迈的父亲时、在棺木前最后一次凝望父亲的容颜时作者静静的伫立、久久的凝望又多么让人心痛、让人不忍!一老一小,生命两端;母亲女儿,

  双重角色。在这样的两极交错的过程中,作者带领着我们慢慢领悟了生命中的伤逝与不舍。每一次的目送都是一次目光的凝聚,远去的那个人的身上承载了我们的关切与期盼,不舍与眷恋,就仿佛他的离开带走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光与生命。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一种生命的慨叹“不必追”,这既是自我内心的不甘与感伤,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放手的勇气。“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人生中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三代人,内心的情感一样汹涌澎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老一辈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殚精竭虑,作为“外乡人”却能够为儿女“在贫穷和战乱的狂风暴雨中撑起一面巨大的伞”,在文化传承意识中恪守古训——“教我们对人心存仁爱”,“教我们对社会心存责任”。龙应台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浓烈的责任意识,当龙应台去任教的大学报到时,父亲会因为自己是用运送廉价的饲料车送的女儿而感到羞愧,认为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故而“只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在对待自己老去的.父母时,仿佛像是在照料刚刚出世的婴儿一般,温柔细致: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擦拭身体,让自己年幼两个孩子陪外公说话,为完成父亲魂归故里的遗愿而不远万里返乡;而患上了老年痴呆的母亲更是时刻牵动着龙应台的心,为母亲摆起“胭脂阵”,为母亲洗头、按摩、看鸟、买棉质的内衣,每次探望完母亲总是要提前一天就开始安慰母亲等等这些细节,读之令人动容。

  华安华飞这一代人,在经历由孩子向少年乃至成人的过渡后,开始抗拒母亲的呵护和唠叨,追求自我的独立。大儿子早已是那个头也不回

  的前行渐远的身影,还停留在母亲记忆中的“白胖的小卷毛”华飞,也会因为与母亲在一起时母亲孩子气的表现而觉得丢脸,一个箭步冲出五步之遥,指责她:“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的小孩!”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面对这样的变化时是免不了要失落的,她想要走进自己孩子的内心,却总是被阻隔在外——好不容易自己的大儿子念的大学就是自己任教的大学,以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沟通和交流,却“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但是在《为谁》一文中,孩子也表现出自己温情脉脉的一面:看母亲在孩子们离开后,连菜都懒得买,懒得做,擅长烹饪的儿子花三个小时在超市挑选东西,又回家为妈妈一丝不苟地示范做正宗西餐。龙应台原本以为儿子是要自己学会后做给他吃的,没想到儿子却说:“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你自己吃!”

  这样的对话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身份角色往往会出现交错和逆转,给予和付出是一个循环的圈。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不如说它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情。我不知道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次离别,但如果你曾转过身去与那双眼睛相对,你会明白,那些目光,你无法承受,我们都无法承受。所以,当龙应台以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女儿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慢慢离去时,那种无言的震撼才会更加猛烈地击中我们内心中最柔软的最难以割舍的地方。而目送,则成了爱最惨烈的割舍,成了最无法言说的忧愁。全书的感情基调仿佛就是“爱与忧愁”,所以尽管是散文集,但每篇文章都沿着这个基调串联起来,精彩绝伦,异彩纷呈。

  《目送》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和失败,心

  痛和寂寞,失落和放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最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你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作者对人生的深长之思和瞬时感悟 这些对人生的体悟,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忧伤和美丽。对于谙熟佛教经义的龙应台来说,她所历经的这些人生遭际、所感受的这些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情感,也许是九生九世前佛祖就已安排下的火中栽莲。“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栽莲终不坏”,唯有曾经苦乐,才能通达人生的澄澈之境。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彤彤

目送读书笔记15

  20xx年的暑假即将结束,在这个假期中我认识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这个词。

  《目送》,这本其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那时,我们可能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这喧嚣杂乱的社会中读着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