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读《苏东坡传》有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东坡传》有感1
现在越发佩服苏东坡了,他的一生不仅会治水,救旱,他还会救那些中邪的人。
有一次,他的二儿媳妇(欧阳修的孙女)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年轻的儿媳妇以一老妪的声音向周围的`人介绍了她的来历,但苏东坡对他的“儿媳妇”说:“我不怕鬼........”而且他还向那女鬼讲述了一些佛教对阴魂的道理,也告诫她要老老实实的离开。次日傍晚会帮她向佛爷祷告。那女鬼十分感激他。不一会儿,苏东坡的儿媳妇便霍然而愈了。第二天日落,苏东坡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那女鬼送走了。从这里,我看出苏东坡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今天虽然看的不多,但是我依然收获满满,我相信以后我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读《苏东坡传》有感2
11月28日,我们《苏东坡传》的共读计划终于启动了,对于我们来说,这真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国际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我们目前的文学道行也许还无法参悟;因为主人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上神东坡,他在宦海沉浮的官场依然保持自己的风格,不卑不亢,坦然自若,我们很多后来人也只能望其项背。罗曼罗兰说:“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道路上,即使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有些路是很艰难,很多事不会轻易成就,不管怎样,还是很高兴,我们计划很久的师生共读,终于今晚开始了。
再读东坡,和第一次的感觉不一样了,可我就是说不好。东坡印象,我们两个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早已耳闻目睹了,我们上学期在教室的一体机上,用了好几课时的时间,一起读东坡。一起追忆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句子: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我不站队,我只看这事对老百姓好不好。”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制定规则的人,而不是遵从规则的人。”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想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知世故而不世故,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丢。”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是拥有制造快乐的能力,放下过去的能力,面对现实的能力,享受当下的能力。”
读《苏东坡传》有感3
从小我就读苏东坡的诗。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伤;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这些无不体现出苏东坡的丰富情感以及豪迈的气概。昨天我读完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几度升迁的心酸呢?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还一生与大文豪,大政治家,宋朝的宰相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是好是坏,我们先不管。但是苏东坡敢与皇帝的宠臣,宋朝的宰相相逆而行,用那颗博大的心去斗那些排挤良臣,任人唯亲的小人,就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呀。
说到底,就是苏东坡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了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关注的更多地是百姓的愉悦或疾苦。只要他认为某一条政策不利于百姓,与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相逆,就一定会对此对抗。
读完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当时步步高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得罪当权者。比如郑侠,是全国第一个重挫王安石的人,结果惨遭流放。再比如雷州太守热情招待宰相章惇的敌人苏东坡,结果被开除。
把苏东坡似乎不懂这一点。他一生堂堂正正,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一心只为国家人民。这是多么值得赞颂啊。
让我们走进苏东坡,见证这个传奇人物,领略他的传奇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4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千百首苏轼的诗词中,能够代表诗人个性的名句很多,然我独爱这一句,也许这也和我的不顾一切的性格略有相似吧。
闭目冥思,好像已经身处东坡先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满身湿透,看着满山的翠绿,不由开怀大笑。同行者皆觉狼狈,唯独先生在享受这场雨带来的快乐。
学生时代就喜欢苏东坡,因为他的诗词,豪放、大气、恢弘,总让人吟来欲罢不能,偶尔作文中还会引用一二,可是这次读完读苏东坡让我更认识到他是一位善良的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我想善良的人才会觉得世上的人都善良吧,这句话如果是我们现在的人说出来会让人笑点大牙吧,在这乱糟糟的江湖上,有多少人相信人性的单纯和善良?
在王安石变法那么动荡的.年代,朝中大儒纷纷遭到贬谪,或者辞官回家养老,就连欧阳修和司马光也无一例外,聪明人可能选择明哲保身的比较多吧,而苏东坡把他路上所见所闻都直言不讳地告诉了朝廷,他总是想自己之所想,言自己之所言,宁可得罪权贵,也要保一方百姓的安宁,这就是苏东坡让人佩服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这句话诙谐生动地概括了苏东坡的仕途生涯。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因为被贬谪而伤了元气,每到一处,总能纵情山水,享受美好时光。
他在密州打猎,在黄州沙湖道中遇雨,在杭州泛舟西湖,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海南自己烧炭制墨,所有这些都是在他遭贬谪以后做的,似乎看来还是逍遥自在的。可是我们知道在黄州他很拮据,把每个月的钱按天数分好,每天的花销雷打不动,如若不然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了。即便如此,他还是乐观的生活,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一流传近千年的美食。
恍惚间若看见一老者,身穿布衣,脚蹬木屐,穿梭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间。虽胸怀大志不能实现,但无时无刻不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造福当地百姓。
有钱人不吃的猪肉他研制成了东坡肉,为了解决人们终日插秧的劳苦发明了插秧机,为了解决水患修建苏堤,看见青苗法对人民的迫害而在自己辖区内拒不执行该法而遭到攻击。
只要他认为是正直的,对的事情就会坚持,弟弟自由劝他,要谨言慎行,可是他却说,“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就这样的性格,怎能不被人陷害、诟病。也就是这样的性格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模范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虽然一生坎坷,可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出有任何的抱怨、愤怒、懈怠,他依旧积极的生活,我想这是读完《苏东坡传》以后我最大的心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是我们要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面对自己、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所有从我们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大爱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5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这一章讲述了苏轼在从黄州迁出后,一年零八个月的迁徙生活,用苏轼自己的话说,犹如“小儿迁徙避学”。文章记录的不过是东坡生活中的'一些烟火琐事,却折射出了他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创作风格、生活态度等等。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居高临下,清高放诞的士大夫只是一个奔波于柴米油盐间的凡人。与此同时,我们也从他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看出了他的处世态度,看到了他可亲可敬的一面,更从他与王安石的话谈中看出了他身为知识分子的那一份耿介。
甚喜美言,恭录如下:
归去来兮,君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着,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是苏轼生活情味的真实流露。
读《苏东坡传》有感6
一看到苏东坡这名字,就想起初中语文老师在朗诵《继承天寺夜游》前,给我们表达他对苏东坡的爱慕。
“从来没读到过能把月光比作澄澈的清水的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过苏东坡童年时期那一章,大概也明了了为何他能写出“积水空明”了。四川乐山眉山,大抵是宜居的好地方了。峨眉山的阴影笼罩下,玻璃江流过,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总是会造就一批有才情的诗人。
四川人豪爽的性格,也会在诗句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时候读《江城子》的“左牵黄,右擎苍”总会不自觉的想起穿着貂皮大衣的.山大王形象。书中苏轼祖父着实把我吸引住了。苏轼二伯进了进士,官家欢天喜地地前来报信,正赶上苏序爷爷在乡间的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诉他喜讯,他一句话没说,头也不抬地继续喝酒。后来,居然醉醺醺地把官家的喜报和下酒的牛肉装在一个大口袋里背着回家了。好可爱直爽的一个老头!他不识字,却总是能在生活时充满智慧。有一年,苏序爷爷预测可能要发生自然灾害,就大量地储藏稻谷而不是稻米。当别人对他的这一“异常举动”不解的时候,果然,这一年遇到了大灾,别人家的米都吃光了,他家仓库里的二三万石稻谷派上了用场。
苏东坡最为像他祖父,有人说他时“天生的乐天派”,黄州惠州最远到海南,网友笑称“苏东坡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乌台诗案,不容于新旧两党,是不是天下才人都是如此坎坷。
一代文豪也不过如他在游览真州市写下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张婧捷)
读《苏东坡传》有感7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苏轼的一生中,诗、词、书、画无一不精通,道家、佛家与儒家之精华,已在他心中沉淀。他亲民和善的处世之道,乐观积极的生活之道,都将在中华历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再多的不公与艰辛,依旧能在苦难之中,盛开一笑翩翩。
读《苏东坡传》有感8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Gay、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读《苏东坡传》有感9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读《苏东坡传》有感10
他即将到来情溶化为笔端流荡的华彩;
它用豁达大度凝炼成笔上飘荡的节奏;
它用痛苦压抑感成观念奔涌的章节;
苏轼是一杯绿茶。他将伴随我一生。苦味中隐藏着的清香洋溢着碧玉般的碧瓶,沁在心里的是,祝愿人长,千里共娄娟的祝福,每年肠断,也是明月夜,短松冈的追忆。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分配给一杯茶,被放置到满月。淡的思念,淡淡的忧伤不用言语,沉寂便是全部。
苏轼是一江碧海,他将伴我一生。掩盖不了心里的孤寂,倾吐不绝高处不胜寒的沧桑。是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的'孤独。在鬓发好几百之时,故友没有,来源于心里的孤寂。安葬,便是全部。
苏轼在它用文本手工编织的美好中畅游,在它用诗沉积的象牙之塔中放肆。蜉蝣天地之间放浪形骸外是他所有想念的凝结点,是里程数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望苏轼,我无奈。由于我已经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韵事。读文章苏诗,品味苏诗,终于明白,一切的痛苦只是过去的云烟,既不风吹雨也不清。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要我平平淡淡;
苏轼似水,伴我一生要我平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不变!
读《苏东坡传》有感11
今天我只读了一章《眉山》。这章向我们介绍了苏东坡及他的家人住的地方——四川眉山,还详细介绍了苏东坡的祖父,父亲。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大家该都不陌生吧,“三苏”指的便是苏洵——苏东坡的父亲,苏轼——即苏东坡,苏辙——苏东坡的弟弟。
苏父到了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最后名垂千古。而苏东坡的祖父却不识字,虽没有满腹经纶,但为人慷慨大方,很是胸襟开阔,是个真性情的老爷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儿子不用心读书你也不管教他?但老爷子平静地回答说:“这个我不发愁。”正如苏老爷子所说,苏洵果然成了文学坛上一大泰斗。
再说苏洵,天性沉默寡言,就其政治上的抱负而言,他算是抑郁终身。不过在去世之前,他想追求的.文名与功名,在他两个儿子身上出现了。苏洵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性格古怪,不容易与他人相处。苏洵的童年并非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而似乎是,苏洵个性强烈,不服管教,所以到二十七岁时才奋发读书。
苏东坡“知世故而不世故”,一半是人情要看透,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丢”。
——《雨婷专栏》
读《苏东坡传》有感12
子瞻,苏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会像我这样轻柔地呼唤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从小就在学习先生的诗词了。只恨那时只会死背古诗不管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真忽略了许多好诗词和作者。那时觉得诗人都是枯燥乏味矫情做作的,钱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诉说呢,而且作的诗词又要我们后人背诵,这都是超级难背的啊。
苏轼啊,这个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这个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没有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可能只是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叙述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空闲暑假,我就想尝试了解一个古人,机缘之下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苏轼带着一身伤痕被贬谪到凄凉的赤壁,还能在小舟上与客人饮酒畅谈。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个“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在他写完这句后继续睡觉去了,何来把余生寄往江海呢。还有,张先年已八十高龄,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姑娘,婚礼上他还能取笑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呢。苏先生的内心永远那么明亮,可爱,大概这就是我喜欢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为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治愈一颗疲惫的心了。
书中说道: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艰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宛如一阵清风,一轮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会看到的。
读《苏东坡传》有感13
最近又读了苏东坡传,为什么是又呢,因为真爱。以前看过林语堂的版本,李一冰的大部头实在没时间看,这本是最近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偶然遇到的。
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东坡的命运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历经三次丧妻之痛,政治上到达过巅峰,又数次跌落低谷,有过自修小院种花种菜的怡然,也有路上饥饿奔走的困顿,命运像一条隐形的线,牵扯着众生向前奔走。
然而,抛开命运这条宏观的线来看每一个阶段微观下的生活,少年读书时期“唤鱼池”的精妙、年少得志时的潇洒、遭受陷害时的忐忑、复用达到巅峰时的畅快、接连被贬走“下坡路”时的坦荡,每一个人生阶段的`东坡,都生动可爱,闪耀着光芒。
我最爱的,是他在为官时造福一方的前瞻思维,是见到普通人有难处时的大度相帮,是身处困境时的接地气和豁达,是历尽千帆后的冰释前嫌既往不咎。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三个苦难至极的地方,苏东坡成功脱胎换骨,遇到了最内在的自己,达成了最深刻的平静。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14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 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标杆,
——此心安处是吾乡
读《苏东坡传》有感1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让我们领略到了历史人物的卓越风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浑豪迈的文字背后又渗透着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才读的林语堂先生编著的一本书《苏东坡传》。
这本书诠释了伟大词人苏轼的一生。幼年时期他聪明机智,顽皮活泼,在父亲苏洵的引导下,他和弟弟苏辙都成为一代有名的文学家。壮年时期进入官场,他被别人嫉妒,视为眼中刺肉中钉,在王安石变法得势后,险些丧命还惨遭多次贬谪流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在逆境中且行且唱,备受世人推崇,成为千古美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在他第一次被贬黄州时,他非但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放下心中的坎,以他豁达的态度享受着生活,还和当地樵夫农民结交朋友,相谈胜欢,他还得意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那里他研究美食,其中就有我们后人有幸能尝到的一道菜--东坡肉。他四处游览,欣赏美景,写下许多有名诗句。其中“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千古名句正是在那时候写的。古时人们认为海南是最恐怖的流放地,偏远又落后,他在海南为官时,他的住所还是乡亲们临时搭建的三间茅屋,但他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百姓也拥护他。如今,在海南还能去看到苏东坡的故居--桄榔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每想到这两句诗,我的心中便充满了力量。在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挫折。印象深刻的是我前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太阳高挂,阳光刺眼,汗珠止不住地流下,我像身处在烤笼之中。身旁就是一片阴凉,我想放弃,我想马上跑到阴凉处,那阴凉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我,不知不觉,脚步就慢了下来,但是我最终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我知道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就像苏轼,他用高洁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还有一份诙谐,于挫折中创造出一个个佳话。
以前老师总说,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只是听却并未悟到其中的'真谛。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悟到原来我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林语堂在这本书的最后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是的,东坡先生虽死,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绝美的诗词歌赋,更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正气和不畏挫折的精神,吾辈当自强!
【读《苏东坡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东坡传》有感01-28
读苏东坡传有感01-03
苏东坡传读后感04-30
《苏东坡传》读后感10-23
《苏东坡传》-初中读后感01-16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04-05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3-31
读《贝多芬传》有感11-08
读《名人传》有感01-02